穿着八公斤“盔甲” 推着上百斤仪器 抗疫幕后人干着“瓷器活儿”

战“疫”最前线,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在光影世界里洞察患者肺部的病变,在黑白的图像中捕捉磨玻璃状阴影,做抗疫一线医生的“眼睛”,让病毒无处遁形,他们就是放射科医生。

穿着八公斤“盔甲” 推着上百斤仪器 抗疫幕后人干着“瓷器活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3-20 13: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0日电(记者 周荔华 刘坤)医学精准,影像先行。影像精准,技术先行。战“疫”最前线,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在光影世界里洞察患者肺部的病变,在黑白的图像中捕捉磨玻璃状阴影,做抗疫一线医生的“眼睛”,让病毒无处遁形,他们就是放射科医生。

CT检查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次疫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早为临床提供影像学的图像与诊断,就能越早做好病人筛查与治疗工作。因此,放射科医务人员的工作至关重要。

“疫情之下,没有局外人”

登记、摆体位、拍片、上传图像,检查完毕后消毒设备和场地。这就是抗疫一线放射技师每天的“工作日常”。这些看起来和平时没有区别的操作流程,在疫情之下都变得不容易。

告诉患者怎么呼吸,给患者摆放体位,整个操作过程要近距离接触患者,作为临床的“侦察兵”,他们不放过新冠肺炎的蛛丝马迹,但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直接接触病人的高风险“战场”中。

疫情紧要时刻,同济医院主动请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20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加上发热门诊, CT检查工作量从平时日均40—50人,最高峰陡增至近1000人左右。

同济医院放射科疫情防控小组“排兵布阵”,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一天内完成CT室的改造;100多名技师,4人一组分赴三个院区,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为保证患者2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吃住在医院,主动加班,成为同济医院放射科医生、技师和护士们的工作常态。

1月下旬,由于连日在病患集中的发热门诊工作,同济医院放射科技师长胡军武被确认感染新冠肺炎,但他一直心系战场,一边治疗,一边询问一线情况,随时联络协调。“职责所在,我虽不能在一线,但我随时在大家需要的地方。疫情之下,没有局外人!”

干好“瓷器活儿”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床边摄片(DR)检查是及时快速了解危重型患者肺部病变变化的重要手段。对行动不便的危重病人,放射技师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为患者在床边拍片,给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一个人推着移动X光机,穿过5、6道门才走到病房,一进去,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忙碌着,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画面,现在就在我眼前。”第一次去隔离病房拍片,因为不熟悉环境,放射技师罗毅走路步子都不敢迈得太大,小心翼翼地将移动X光机推到患者床边,生怕碰到床边各种设备。

先将平板探测器放在患者在背后,再调整患者体位,盖上防护的铅裙。“给ICU里危重症患者做DR是个瓷器活。”罗毅说,呼吸机、心电监护、胃管、尿管、输液通路,有的还上了ECMO,危重症患者全身上下的各种生命支持管道不下十种,放射技师不仅要摆位准确,还得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搬动,以免碰到这些生命支持管道。平时10多分钟就能搞定的拍片,现在要多用一倍的时间,而且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和差错,否则之前的工作全部归零。

影像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放射科技术组的技师们重新梳理床旁拍片流程,许多患者不能自主调整呼吸,拍出来的片子容易糊,技师们就重新调试机器的摄影参数,使图像质量满足要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我们多一层铅衣的保护”

中法新城院区分东西两翼,6层楼共收治了1000多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每天早上9点,放射技师就开始床旁摄片的工作,护目镜、口罩、防护服、鞋套,除了身着全套防护装备外,还得穿上重达七、八公斤的铅衣,推着上百斤的移动X光机穿梭在隔离病,一个班下来,每个人的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身着防护服给插满管子的患者床旁摄片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有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体重大概接近200斤,因为气管插管不能配合自主挪动,我们3、4个人一起才摆好体位。”罗毅说,“幸好是我这个壮劳力值班,没让女同事遇上。”

中法新城院区放射组技师中有6位娘子军,谈晓飞是其中的一员。2月21日下午,C区9楼西区ICU病房有16位患者要做床旁摄片,32岁的谈晓飞从下午2点一直忙到晚上。“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把这件事做得更精准。我们比其他同事还多一层铅衣保护呢。”谈晓飞笑着说。

奋战在一线的放射技师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还有不少90后。胡军武技师长说,“面对疫情来袭,大伙都有一股往前冲的拼劲。有的取消休假,有的从老家逆行返汉,有的主动推迟婚期,大家冲锋在前,与临床同事并肩作战。”

科学“战”疫

影像医生们出具的CT报告,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济医院三个院区一天CT量最高峰曾超过1000例。如果按照一个新冠肺炎病例做一次高分辨率肺部CT包含200多幅图像估算,医生们要在一天内看完20多万幅图像,放射科诊断组24小时值守,可疑新冠肺炎病例1小时出报告,其他急诊2小时内出报告,争分夺秒,确保患者获得最及时的救治。

疫情发生后,同济医院放射科将人工智能阅片软件(AI)应用辅助影像医生工作。人工智能不仅能缩短放射科医生检出肺炎病变的时间,而且能定量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每个胸部薄层CT按照常规看片时间大概需要3—5分钟,看完所有图像后才能做出诊断,而AI可以快速筛查图像,找到可疑病灶,这可以显著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适合进行大批疑似患者的CT筛查。AI更为重要的临床应用在于定量分析炎性病灶的位置、体积和密度,用于动态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

人工智能阅片并没有单独工作,它的诊断结果与医生相互印证,并由上级医生进行审核,相当于给最终的诊断结果又多加了一道保险,降低误诊漏诊概率。

截至目前,同济医院放射科共为门诊、住院患者CT排查30000多人次,完成住院患者床旁摄片600余人次,做到了当天开检查单、当天做检查、2小时内出检查报告。

(编辑:孙若男 潘一侨)

(周荔华 刘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