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VS专业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大多是通识教育,但随着分工具体化,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也试图开展专业教育。7月27日,2019年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上,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就该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VS专业教育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27 17: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大多是通识教育,但随着分工具体化,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也试图开展专业教育。但我们真的需要专业教育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又孰优孰劣呢?

7月27日,2019年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上,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就该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

中国已不是典型的外语教学

说到中国的英语教育,其本质上是对外英语教学。对外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外语或是第二语言呢?蔡教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这两个概念。EFL指的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用于整个教学过程,ESL则是将英语用于教育、政府活动以及商业活动中。对此,他表示现今中国的英语教育已不是典型的外语教学,而是显示出强烈的二语特征。

但他指出中国的外语高校的英语教育却始终停留在外语教学上,直到今天还是在开展与中小学英语一样的同质化教学,即以打基础为核心的通用英语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通识英语。结果,40年来我们本土培养的科技人员和经贸人员始终无法用英语熟练地汲取他们学科或行业的信息,也无法用英语在研究和工作中进行有效的交际。

用科研项目促进大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

对此,蔡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认为外语高校应该更多尝试采取专业教育。因为他认为公共英语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只有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才是合格的公共英语教学。

那么应当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呢?蔡教授认为开展基于项目的英语教学最为有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和所擅长的领域内学习语言,是最为有效的也是最能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能力。

(钱素娟)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