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吉特•莫尔娜(匈牙利)
虽然中国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然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还都再次强调了促进消费增长这一工作重心。目前为止,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未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投资一直都是经济增长需求侧的主要驱动力。尽管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仍低于其它发达经济体,不过为了避免资本配置不当的负面影响(例如工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产能过剩),从投资驱动逐步转向消费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主要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更为稳健。最近几年,在中国消费已经超越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了更能体现消费本身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通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费水平一直相对稳定。换句话说,消费日益增强的驱动作用主要来自于投资作用的不断减弱。
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释放消费潜力?一个重要前提是高就业率和收入高增长。虽然中国的失业率(仅城市地区)一向很低,不过,有关不充分就业的信息则披露的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通常来讲农民在名义上都有工作。过去几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一直很强劲,当然去年的增长相对较弱,而城市地区表现更是一般。不过,好消息是,农村地区的收入持续增长,涨幅超过城市地区,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
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正在推进,只是步伐相对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极高的居民储蓄率造成的。中国国民储蓄率于2010年达到峰值,此后仅略微下降。这也许与人们强烈的储蓄动机有关。社会保障覆盖不全、各地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质量不均,致使人们为养老存钱,为子女教育与医疗存钱,消费水平因此随之下降。不久前,由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及其他相关政府规划旨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措施有望降低居民储蓄动机。
城镇化也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中国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计划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人口城镇化,让没有城市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能享受城市待遇,此外还要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农民进城务工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都有助于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再平衡。同样,城镇化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也有助于这一平衡的实现。
作者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