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来的“洋中医” 用法文翻译中医典籍(图)

来源:成都商报
2017-03-07 14:10:37

为中医

他去阿尔卑斯山帮人放羊

阿贝乐渐渐不满意自己的状态,因为跟着一位老师学习过《医古文》,他知道,要学习真正的中医精髓,应该追本溯源,去它的诞生地——中国。

2007年,只学了一点点中文基础选修课的阿贝乐放弃在法国的一切,读书期间曾在上海实习过一个月的阿贝乐不喜欢国际化的沿海城市,他把目光放到了内陆,“我在法国的时候,用的很多草药都来自四川、云南。”有最好的中药,应该也会有最好的中医,阿贝乐买机票直飞成都,随身就一个背包。

陌生的国度,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阿贝乐报了川大的中文班,还利用没课的时间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在兼职的翻译同学帮助下,他先后到了好几个科室,看医生如何看病开方。

同时,阿贝乐找到一个教《医古文》的老师,从一个汉字都看不懂,到把每个字都拆开来讲解,慢慢地,阿贝乐发现,自己能看懂中文了。“以前,每个中草药名称都是用拼音来注解的。”阿贝乐说,学习中药药名,比如甘草,他会发现,生活中草坪的草,也是同一个字。就这样,啃着生涩的药典,很快地学会了中文,“以前我需要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后来只需要把四川话翻译成普通话。”阿贝乐有些自豪,现在自己不仅会说普通话,连听懂四川话都没有问题了。

阿贝乐觉得幸运的是,一个朋友的叔叔在川大附近开了一家中医诊所,豪爽的叔叔说,随时欢迎自己去学习。阿贝乐连着七八个月,每天都泡在诊所,除了临床实践,叔叔还教会了他很多智慧哲学的道理。“我现在还会练他教的气功。”

1年半的语言课程结束了,正在读大五的朋友建议阿贝乐跟自己一起考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这不可能。”阿贝乐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但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到学校咨询,也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

但是要在异国求学,费用是个大问题。阿贝乐带上朋友送的三本厚厚的模拟试题,去了瑞士。当地人夏天会雇人把羊赶到水草丰盛的阿尔卑斯山上放羊,自己在山下农场干活。于是,那个夏天,从小就习惯了大自然生活的阿贝乐就去帮人放养,享受着高山的安静,也有了大量的时间看书、复习。

2009年9月,带着几千欧元回到成都的阿贝乐顺利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黄帝内经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各家学说专业的博士生,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太执着

翻译中医典籍 他是专业第一人

尝试把中医典籍翻译成法文,一开始,只是阿贝乐的学习习惯,变成自己习惯的文字,更容易理解记忆。因此,在学习《黄帝内经》时,阿贝乐就将翻译成法文的典籍放在电脑里,不时复习。

研二时,与法国的同学老师一直保持联系的阿贝乐收到瑞士日内瓦一所中医学校的邀请,想让他把中医药典籍翻译成法文。当时,欧洲流传的少量的法文版中医典籍,并不是由真正学习中医的人翻译的,因此,大部分的内容都靠生硬的直译,没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注解,学习起来太抽象。

恰好自己也有翻译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何况稿酬也可以支付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费用,一举多得,阿贝乐答应了下来,着手翻译《伤寒论》,这是他正正经经翻译的第一本典籍。

知易行难。作为完美主义者,阿贝乐不希望只是单纯的翻译,而是加上了大量的注解,表达方式的斟酌上,他也固执地要思索最好的一种,“要让人真正能够理解”。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法文版《伤寒论》出版。《医理真传》《脾胃论》《四圣心源》《神农本草经》,其中不少中医典籍都是第一次被翻译成法文。其中,尚待出版的《神农本草经》最让阿贝乐“头痛”,因为这本典籍几经流传,在中国也衍生了好几个版本,复核有争议的,挑选最合适的,每页A4纸大小的翻译原本,已经有了上千页。“我也很吃惊,我居然翻译了这么多。”这本耗时2年半的译本,也是现在阿贝乐最骄傲的一本作品。“我还会继续地翻译,越来越好,因为我从现在的翻译又看到了以前翻译的一些错误。”阿贝乐说。

10年前,阿贝乐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成都一呆就是10年,收获了工作,还收获了爱情。尽管刚开始执医时,有求诊患者一看到阿贝乐是个外国中医,转身就走的“不给面子”,但阿贝乐想得很通透,在他看来,有觉得外国人学不好中医的,也会有人理解,既然外国人学中医都能治病救人,说明他真的是用心在学,用热情在学。

阿贝乐说,自己暂时还没有离开中国的想法,学习是不进则退,他觉得,博大精深的中医,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自己去探索。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张士博

原标题:法国来的“洋中医” 用法文翻译中医典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