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焦点新闻

全州:围绕葡萄做旅游 甜了果农 鼓了腰包

葡萄产业一直是全州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全州紧紧围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引导果农持续深耕,不断拓宽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数据最有说服力:现有人口147人的才湾镇南一村委毛竹山村,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就超过2000人次,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网络媒体“走转改”】用会师精神指引新的长征路

在群山环抱,小河环绕的会宁县城,矗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楼,飞檐翘角,庄严雄伟,这就是著名的会宁红军会师楼。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网络媒体走转改】非遗保护让南梁说唱后继有人

南梁说唱艺人张颖奎的经历颇似电影《百鸟朝凤》的现实版本,不同的是,这是个开心的故事。”   人民网兰州9月23日电(郭颂霞)南梁说唱艺人张颖奎的经历颇似电影《百鸟朝凤》的现实版本,不同的是,这是个开心的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 忆长征不忘初心 网媒记者重走红军路

(记者魏有玲、崔永焘摄影报道)9月2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活动采访团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灯塔乡班前村、玛可河林场等地开展系列活动。

【网络媒体“走转改”】神奇的班玛树叶为长征故地群众脱贫助力

在我国广大藏区,普遍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采访团在班玛县亚尔堂乡日合洞村藏雪茶基地现场采访神奇的“班玛树叶”。

【网络媒体“走转改”】青海传统藏式碉楼“变”驿站 成牧区致富新期待

图为藏族牧民才云自家的驿站内内部设施。才云的家住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内,灯塔乡藏语意为“德木达”,在这里,座落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楼群落之一——班玛藏族碉楼群。据了解,“班玛藏式碉楼驿站”由班玛县委县政府和上海援建共同修建的,总共投资147万元,其中上海援建35万元。

长征精神要深入骨髓里、流淌在血液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凭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英雄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丰碑。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平江起义团”,这支由彭德怀元帅创建的英雄红军团,正是人民军队由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从弱到强的光辉写照。

【网络媒体走转改】82岁列宁学校见证南梁老区教育变迁

9月2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甘肃采访团到达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9月2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甘肃采访团到达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庆阳,走访列宁学校时,正赶上学生们每周两次的固定体育活动——南梁腰鼓演练。

网络媒体走转改:朗朗书声 大山中最悦耳的回响

(种卿)山脚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记者侧耳倾听,从列宁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记者抵达位于华池县的列宁学校时,同学们正在操场打着腰鼓,飘舞的红色绸带、响亮的腰鼓声声,甚为振奋人心。

【网络媒体走转改】恰同学少年:群山掩不住红军小学的朗朗书声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华池县列宁小学是一所9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目前共有700余名学生,其中有200余名学生住校。

南梁说唱——闪亮在黄土地上的明珠(组图)

分队来到南梁说唱传习所,在农家小院里,三位民间艺人准备演出了。目前,华池县有十多支南梁说唱团队活跃在乡村庙会,农家院舍的各类演艺中,像黄土地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当地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媒体走转改】VR作品丨界石铺 不朽的丰碑

80年前,黄土高原上淳朴和憨实的静宁人,曾经五次迎接长征路上的红军队伍,其中三次经过界石铺。9月21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采访团一行到达甘肃平凉,走进静宁县参观了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VR|带你了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起源

VR|带你了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起源

为有牺牲多壮志:会宁纪念塔有题字没署名的秘密

193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期间,同国民党军队发生过6次较大的战斗,有1800多名像柴洪宇一样的红军指战员在会宁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在伟大的历史事件中,汇聚在一起的那片璀璨耀眼的星群,永远不应在历史的风涛中沉没……  会宁会师塔前致敬红军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