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又到一年逼婚时

作者:周黎明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2-05 09:13:15

 
 周黎明:又到一年逼婚时
图片来源:王晓莹/中国日报

适婚青年们回家团聚过春节常常被盘问婚姻状况,还被灌输单身可耻的思想。

在中国众多节假日中,当数春节的节日氛围最浓厚,这个节日类似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结合,全家团聚是共同的目标。

如今,高速发展的高铁网络使得大规模人口流动更为便利,人们也不那么乐于吐槽春晚了,这两个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于是人们开始揪着婚姻问题这个“老古董”喋喋不休起来,适婚青年们要经受近一周的夸大其实的分析说教。

“怎么还不找个人安定的过日子?”“我认识个人,他认识个人跟你在一个地方,挺符合你的条件,安排你们见个面?”“你也太挑了吧!”“等你过了这个年纪可就是别人来挑你了。”“现实点儿,找个人过日子嘛,哪有那么称心如意的!”

尽管建议都是出于善意,但一些父母恼怒之下也可能会下最后通牒:快点选个对象回来,否则我就不认你了!

祖父祖母通常没有这么直接,但他们的言语给人相同甚至更大的压力:你也知道我老了,有生之年就是想抱抱重孙,你能实现我这个愿望吗?

中国父母催促、干涉孩子的生活,这已成为传奇。不知道这种情况与传说中的犹太母亲的做法是否相当,但中国父母与犹太母亲相比定会黯然失色。

大多数父母反对孩子上大学时恋爱,但却期望这些年轻人在毕业一两年后找到理想伴侣。有些人年近三十却没有伴侣共度春节,故而感到不安。

不仅是父母,整个村子的人都有可能加入“说教”阵营。高中时期的伙伴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来串门,邻居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呀?”还有些直率的人会脱口而出:“你都老大不小了,该考虑成家了。”

再补充最后一点。我们中国人不用“制度”一词来表述婚姻,而是“婚姻大事”,在我看来这个词与“制度”的意思相近。我想用美国演员梅·韦斯特(Mae West)的名言来解释:“婚姻是一种伟大的制度,但我还不准备加入这种制度。”

“事”一词可以用在中国式的例子,比如:“婚姻是件大事,我还没准备好面对这件大事,我不想面对那些琐事。”

事实上,中国网民提炼了一些应对的方法编成漫画,其策略是“抢答”。

当亲戚一张口,你用一连串的问题开炮:“阿姨,最近怎么样?你女儿找男朋友了吗?给你儿子买婚房了吗?他们买车了吗?去年股市赚钱了吗?现在能拿多少钱退休金?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还在跳广场舞啊?你好像胖了。阿姨再见,呵呵。”

这就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们体验被窥探隐私的滋味。相信股票这个问题会浇灭他们对你的一切兴趣,回答这些问题就能耗费几个小时,兴许他们还会在羞愧中哭泣着离去。

说实话,这些方法只能用在没有亲密血缘关系的人身上,但对父母或祖父母却无计可施,或许是因为你在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乎你、关心你。只不过,他们关心的方式令你感到不适,这也是代沟的一部分。

因此,为安慰家人,一些人在回家时实行缓兵之计。“我有交往对象啊,但是他/她要回家过年,来不了了。”接着他们还要承受看照片为证的压力。

家人最终还是要见本人的,年复一年的拖延不是办法。因此出现了临时演员假扮交往对象的现象,这些临演利用这些经历作为演艺生涯的跳板,但其中也有一些是骗子。

在我的家乡,长辈要给带回家的交往对象红包,所以这可不是个好点子。

理解、考虑父母的感受确实是美德。生活的城镇越小,周遭的人给你父母的压力越大。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去你工作的城市跟你一起生活,这样一以来,父母能感受到你独自一人也很开心,朋友和邻居也不会干预你的生活。

别逃避与父母谈心,你可以向他们倾诉你的感受,让他们对年轻一辈多些了解。一些人坚定地选择晚婚或不婚,大城市里也有这样的例子。

总之,与其对父母的关心不满,不如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圈子和生活方式。

但选择不回家乡又会被冠以不孝的头衔。

为了把孩子推销出去,父母最可悲的行为便是代约会。在中国的一些公园里有相亲角,老人们拿着牌子,牌子上写了自己孩子的信息,并向别人推销。他们冠以孩子太忙没法自己来相亲的名义,殊不知这些年轻人点一点手机键就能找到几十个约会对象。

如果社会分化到了需要这类帮助的地步,那不是因为白领工作过于忙碌,而是因为这些单身宅男宅女们坚持活在虚拟现实这个茧中。不过如果你被要求破茧而出,那就照做吧。

 

(编译:方正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