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BBC纪录片掀起热议,引国外顶级名师来赴沪授课

2015-08-14 12:48:48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因为BBC的那部纪录片,我们办公室最近炸开了锅。

    从几天前BBC播出了这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后,不仅启德办公室,但凡关心教育的人都盯着这个50人的英国班级会被中国老师教成什么样子。

    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即便有个别同事觉得这是“一贯对中国抱有偏见的BBC又一次歪曲事实”,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中国教育以及中国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的不少问题。虽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亦有此想法,但对于这部纪录片揭露出的问题总感觉抓的不够透彻。

    这部纪录片,你真的看懂了吗?

    纪律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

    中国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意味着,听话、服从是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尊敬师长也就成了一切校园生活的前提。所以,当5名中国的中学教师来到英国学校,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并不是天然法则时,他们的内心最初是有些崩溃的。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强调个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

    纪律是有限度的,过度强调纪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且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有惰性——听老师说就够了,不需要参与。这就是中国学生不太爱发言的原因。单向的教学方式,在人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容易“走心”。纪录片中也提到,学生们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课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领域,参与性的记忆是最牢固的。双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个优势:一是学生不容易疲劳,不懂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二是师生之间更加平等,有讨论的意愿;三是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是单向的教育方式永远无法做到的。就像谈恋爱,没有人愿意和只会自说自话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纪录片中,一个男孩体育不佳,跑1000米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噩梦。但他在解中国的益智玩具九连环上天赋异禀,全班同学都乐于向他请教。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对阅读障碍的孩子会更多使用听觉的教材,课外也会给予特别辅导。如果班上只有十几个孩子,老师就有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是在同一个班级、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样的教学节奏。当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就只能取最大公约数。

    在这种唯一标准的教学环境中,如果一个孩子被教师评判为“高考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学其他的有什么用”,那孩子可能会采用自毁的方式彻底放弃自己——我就不学了。因此,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老师也要鼓励孩子,如果他能从一些与考试科目无关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弃学校的学习。

    如果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来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也会更加勇敢。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难,除了困难还有其他愉悦,他才会更愿意去解决这些困难。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论点支持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西方的创造思维与东方的严瑾逻辑相结合。这次BBC率先做出了尝试,引起了巨大反响。启德办公室也深受启发,也希望通过邀请国外老师来沪的方式,也让中国学生体验国外课堂的魅力。

    接下来的这个周末,新西兰驻华使领馆教育推广处官员及美国八大高中之一乔特罗斯玛丽高中现役人文老师将为大家带来两场生动的模拟课,更多详情请关注“启德上海”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6.79K
编辑: 中文标签:
吸血鬼 心有所想
国家电网公司互联网+转型:力推智能变电站建设 天津港爆炸事故对进口车价格影响不大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