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画笔彩墨 情系百姓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每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始终来源于生活。中央美术学院王其钧教授就是一位注重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的画家。前不久王其钧在第十二次全国美展上获“优秀奖”的作品《都市中的一抹霞光》,就是取材于城市中的清洁女工,表现她们在清晨朝霞中紧张地从马路上的窨井里清理污泥的工作场面。清澈的一抹阳光照在一群清洁女工的身上,作品颂扬的是清洁女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美丽的心灵。人们看到这幅画时,不仅被作品清新的色调所感染,更被画面中人物的正能量所感动。

画笔彩墨 情系百姓

都市中的一抹霞光 王其钧作

不仅是这一幅作品,王其钧的许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和《都市中的一抹霞光》一样,来源于基层,很接地气。近年来,王其钧一直把四川作为一个写生基地,他的许多作品题材都来源于在四川的采风。2011年11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组织了“画说康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赴康巴藏区采风活动”,王其钧、田海鹏等中央美院首批艺术家们,深入川西藏区采风,用手中画笔展现康巴风采。

他们参观考察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金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等地区,实地领略了灾后重建取得的重大成就和藏区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并亲身感受了浓厚的藏区文化。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 王其钧等艺术家走进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代表中央美院及随行爱心企业四川金宫川派味业有限公司、红旗连锁向贫困师生捐赠了棉被、大米和食用油等物资。并在学校中观摩教学,与美术系师生交流了绘画的创作心得。参观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水磨古镇、映秀震中遗址、汶川禹羌博物馆等,深切感受了汶川大地震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目睹人民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众志成城成就灾后重建的奇迹,尤其被人民在灾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在龙溪羌人谷,王其钧、田海鹏他们走进村寨,与老人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了解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羌族文化。在走访一户老乡家时,当王其钧得知老太太的孙子是一位智障人士,生活比较困难时,他赶紧拿出包里仅有的两百块钱,希望能够为老太太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禹羌博物馆,王其钧现场写生,为羌族民众画像写生、并挥毫泼墨,作品都捐赠给了当地。

尽管那次写生已是严冬季节,本来气候条件就比较恶劣的川西高原此时大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冰雪天气,为了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藏区人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切实践行中央对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王其钧等画家不顾寒冷和高原反应,要求继续深入川西藏区。随后,采风团继续考察了理县甘堡藏寨,金川根扎藏寨、撒尔脚村、马奈乡,丹巴甲居藏寨、梭坡碉楼等地。沿途的壮丽山水和村寨淳朴的藏族民风民情,都深深吸引了艺术家们,拿着相机咔嚓按个不停。每到一处,王其钧、田海鹏等都会尽可能多地走进藏家,无论老小,都亲切地与他们一起拉家常、喝奶茶、跳锅庄……在海拔3900米的金川撒尔脚村,即便是站起来时觉得心慌气短,已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但王其钧只短暂地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走访藏民、依然坚持采风。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陪同的相关县领导和随行人员。

画笔彩墨 情系百姓

王其钧(右)在四川藏区与藏民交谈

2014年10月,王其钧入选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文化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展》的两幅作品《春讯》和《滩上欢歌》都是取材于这一次的川西写生。

作品《春讯》表现的是一位藏族老妇女在接到远方打工的子女的电话时的喜悦心情。这个画面是王其钧在一个藏寨的婚礼喜庆现场上发现的,无论是前面的主要人物还是背景中的人物,都是取材于同一现场。画面呈现的是远在偏僻山乡的老太太能用上现代化的手机和远处的亲人通话的有趣瞬间。画面告诉观者的是偏远的高原村寨还有手机信号,同时画面暗示农村中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等新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表现出了新的时代感。

画笔彩墨 情系百姓

春讯 王其钧作

其实,中央美院艺术家与四川普通民众的友谊有很多的渊源,其中还有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93年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2组50岁的农民刘福忠先富裕起来以后,率先喊出全国农民的心声: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刘福忠年轻时作为放蜂人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率先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果种植业。1994年春节前,盖好新房的他想在堂屋挂一张邓小平的画像,可是跑遍县城的新华书店,都未买到。不久,他的愿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当时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李琦的注意。很快,李琦将所画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3幅领袖像,托相关人员送到刘福忠家中。这件事也催生了全国出版800万张 《敬爱的小平同志》年画。2012年10月初,王其钧利用国庆假期,专程到刘福忠家去看望这位农民。王其钧的到访使刘福忠重温了18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李琦教授给他带来的温暖。尽管刘福忠没有见到过李琦教授。王其钧当面听取了一位普通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的致富发家史,以及丹棱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的故事。在刘福忠这些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新农保、新农合等一系列惠民举措,让他们衣食无忧,缩小贫富差距,迈向共同富裕之路。四川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专门报道了王其钧的此次拜访,并讲述了中央美术学院李琦、王其钧两位教授与刘福忠的友谊故事。王其钧在深入生活当中,理解了这些看似平常,又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给民众带来的实惠。这些都是王其钧的美术创作能接地气的重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拥有众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大省,但是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方面绘画作品的表现仍显不足。为了帮助四川省深化旅游资源和延伸历史文脉,王其钧还深入到相当多的区域去挖掘和构思。他创作了《九寨组曲》系列油画,通过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些小景来表现九寨沟的宏大美景。他正计划把这一主题绘画予以扩展,以便形成一个具有风格特征的系列作品。

乐山大佛建于唐代,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反应乐山大佛的营造过程的文艺作品却非常少,尤其是绘画作品。鉴于此,王其钧于2013年5月在乐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文献研究和现场写生,目的就是能够创作出一幅反应乐山大佛建造现场的历史画。历史画创作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历史,不仅是画面中表现的场景情节要符合历史事实,而且画面中的人物服装、道具也都要符合历史。在去乐山之前,王其钧便在国家图书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以便真实的用画笔创造出的视觉形象还原历史。到乐山以后,王其钧也是请地方的文史专家一起座谈,虚心请教他们,并仔细聆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为使画面中呈现的形象与场景更符合当年的面貌,王其钧多次到大佛现场,从远处、近处、对岸、江面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推敲画面的章法和构图。他还在乐山郊区一处废弃的采石场,利用与大佛场景同样的红色岩石的悬崖立壁,用传统的竹、绳搭上脚手架,请当地农民和乐山川剧团的演员装扮古代的民众、官员和僧人等,现场写生,为创作一幅历史巨作而收集素材。

回到到北京后,王其钧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田海鹏教授一起,合作创作了一幅3米长的巨幅水彩画《乐山大佛》,并于今年一月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画笔彩墨 情系百姓

《乐山大佛》 田海鹏、王其钧作

分享到6.79K
编辑: 中文标签:
亚太再平衡 投掷
有钱任性?香港政府从“派钱”到“派糖” 宝洁“瘦身”背后的痛:中国国货威胁生存
奥斯卡红毯:“石头姐”优雅复古 洛佩兹深V惊艳 好莱坞大咖开心互动 从奥斯卡后台看明星朋友圈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