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数量创新高!35位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

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经过半年多的申报与评审,于今日(11月24日)揭晓第三期获资助名单,35位杰出科学家“榜上有名”。

青年科学家数量创新高!35位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4 19: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4日(记者 程钰)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经过半年多的申报与评审,于今日(11月24日)揭晓第三期获资助名单,35位杰出科学家“榜上有名”。

新一期研究员平均年龄45岁,不但远低于55岁的申报门槛,和往期47岁的平均年龄相比,也有所下降。其中青年科学家9位(男性未满40周岁;女性未满43周岁),创纪录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最年轻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申报时仅有35岁。纵观本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青年科学家的脱颖而出是最大的亮点。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支持基础科研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重要议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旨在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资助期为五年,期间实验类每人2500万元人民币;理论类每人1500万元人民币,期满可申请续期资助。

截止目前,已有三期共139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基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过去10到15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今年新入选的研究员非常优秀,在本领域都处于最前沿,期待他们放手一搏,瞄准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足够原创性的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助力更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

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共有35位,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19位,生物与医学科学16位。

新一期名单中,青年科学家达到9位,数学与理论计算机领域的3位入选研究员中,有两位青年科学家,平均年龄仅为38岁,可谓“新星璀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王小云表示:“对我们数学领域来说,年轻化是个非常好的现象,这说明,中国数学领域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也印证着中国在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青年科学家的亮眼表现,也与项目今年的新设置密不可分。项目本年度设置了6个名额,专门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施一公表示,青年科学家名额的设置,既是为了更好地响应科学界的呼声,也考虑了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实际规律。“年轻人在积累上不占优势,但他们闯劲儿更足,创造力更足,在世界科学史上,众多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就来自年轻科学家。”

“青年科学家名额的设置,也是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申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施一公介绍说,“今年本项目共有669人申报,比上一期增加15%,增量主要就来自青年科学家,有131位青年申报,比上一期增长77人。”

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也从多个维度印证着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蓬勃活力,他们来自11个城市(含中国香港地区)的22家机构——苏州和大连首次上榜,共有8家机构首次拥有自己的新基石研究员,不仅包括南开大学、苏州大学这样的高校,也包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样的科研机构与医院。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Yuval Rinkevich,成为首位入选的外籍非华裔科学家。他的研究聚焦于器官损伤后修复,有望为解决瘢痕修复、器官纤维化等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此外,今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还选出两位医师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伊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卢煜明表示,本期的医师科学家名额竞争激烈,表示国家在培养医学和科学跨领域的人才方面渐见成效。入选的两位医师科学家同样在神经系统治疗有突破性的贡献,期待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未来带来福音。

对“胆大包天”的最大信任

“当你挑战一个从未被解决的难题时,就好像登山到了悬崖边,往下一看,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你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意志,克服内心的恐惧,才能继续向上攀登。‘新基石研究员’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给我带来一种自信。”清华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薛金鑫表示。

“让我‘铁了心’、‘定下心’做最困难的事”、“对‘胆大包天’的最大信任”、“对大问题花得起时间”、“有恒产者有恒心”……“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运行三年,往期研究员谈及这笔资助带给大家的影响,令人动容。

新基石研究员们正在科学“无人区”中开展全新的原创工作,长期稳定的支持让他们有了“稳”的心态和“敢”的底气。

“我现在把重点完全转移到一个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方向上来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戴希表示,他现在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研究强关联凝聚态物理中的非平衡系统,“如果没有这笔资助,我可能只能花50%的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冷板凳’课题,另外50%不得不做一些相对热点的、容易拿到经费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高彩霞同样表示:“新基石的资助,让我敢放心大胆地去设计一些周期长、风险大,但我认为极其重要的课题。所以我才有底气在未来研究计划里提出‘从头设计创制新型作物’,这两年,这个大目标时刻指导着我们的方向。”

这样心态上的变化,也在惠及年轻一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游书力表示:“我现在招博士后,就可以给他们自由选择项目的空间,这笔资助影响的不仅是我,更是团队里的年轻人,让他们也在一个更宽松、更鼓励原创工作的环境里成长。”

在另一方面,社会资金的灵活性也体现在自由支配度高,研究员们可以购买昂贵的设备,也可以灵活地招募研究人员。游书力引进了一位做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的副研究员,“就是想结合AI、高通量筛选来改变有机化学传统的研究范式,从‘每天做两个反应看看结果’转向数据驱动。”薛金鑫则从无到有,有了三位博士后,“人多了,我们可以一起研读前沿论文,彼此启发,在数学领域,这件事非常重要。”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涵盖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除资金支持外,还通过新基石科学会议,50²科学研讨会、新基石50²论坛等多种形式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因“新基石研究员”的共同身份相识相知,彼此激发灵感,跨学科合作也成为可能。

科研之路宛如长跑,新基石研究员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从2023年至今,以新基石研究员的名义,共有1224篇SCI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发表,其中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发表论文70余篇。

未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将保持两年一次的开放频率,10年稳定支持200至300位杰出科学家。“我们之所以着眼十年,是因为未来的 10-20 年,是中国科技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号召之下,我们作为社会力量,作好国家基础研究的公益补充,正当其时。”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前两期‘新基石研究员’反馈,项目对他们聚焦原始创新,实实在在地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我们把对科学家们的支持,作为一份超越商业边界的长期承诺,以呼应科学研究之本、国家战略所需、人类福祉的提升。”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