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非遗技艺遇见当代时尚,将激荡出怎样的情感共鸣与创新力量?当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深植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根脉,如何在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接力中焕发新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高等教育深度融合,11月21日,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锦绣天府·非遗新生”为主题,着力研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时尚设计、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性融合,聚焦现代设计价值转化与市场应用,重点传播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在巴蜀大地上共同叩响纺织非遗通向未来的宏伟篇章,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本届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联非遗办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得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成都市蜀锦蜀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市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纺织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智慧。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人工智能的融合,从环保材料的突破到全球产业链的重塑,纺织非遗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交织出更动人的篇章?
原文化部人事司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以《保护传承非遗 推动纺织业发展》为题,介绍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情况,并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有政策制度保障、全民参与非遗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她指出,近年来,非遗保护使许多纺织非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纺织非遗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化传承”转变。针对今后纺织非遗传承和保护,她建议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纺织技艺、开阔思路勇于创新、让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提高打造品牌的能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教育赋能非遗传承,人才驱动创新发展》主题讲话中表示,国潮从山间清泉汇成江河奔涌,非遗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前沿,成为纺织行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一体化的非遗教育传承体系,全国100多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相关专业;纺织非遗已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良性生态,237项相关非遗列入国家级非遗,通过“非遗+设计”等路径激活产业价值。面向“十五五”时期,要将深化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科技”“非遗+时尚”融合、拓展全球化叙事,让东方美学成为全球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则以《非遗遇上AI——蜀绣跨界新途》为主题,通过《秋色高原》《芙蓉锦鲤》《万象》等诸多优秀案例演示,介绍了单面绣、双面绣等多品类蜀绣,并呈现人工智能在非遗复原、纹样设计、技艺传承中的创新应用,展现传统技艺与AI的深度融合,为非遗跨界发展开辟全新视野。她表示,蜀绣的创新是针法、技艺、展陈、装裱等多维度的创新,要让AI成为赋能蜀绣设计的强力教练,而不是创作的拐杖,蜀绣的创新体现在题材与表现力的创新,跨界合作、IP授权等多方面,要融入新的审美、新的设计理念。
助力纺织非遗传承创新,高校是主阵地和主力军。纺织非遗的未来,在于培养非遗传承人和创新设计人才,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推动非遗与时尚、科技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走好纺织非遗传承、发展、创新三条路,深化非遗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融合发展、实现非遗传承创新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锐结合成都纺专在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进行了推介。多年来,成都纺专立足国家战略,勇担纺织非遗创新时代使命,通过整体系统谋划,构建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完整生态以及融入育人体系、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创新转化的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的三维实践路径,打造了课程有非遗、实践有平台、产业有联动、创新有技术的纺织非遗传承创新的协同生态。未来,学校将依托重点实验室推动非遗与专业教育从融合向融通升级,加强与各大科研单位、院校、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共拓市场、共促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非遗在数字化、智慧化、国际化中焕发出更强的生机。
“培养非遗人才,创新教育模式”专题对话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主持,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纪晓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朱利容,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叶洪光,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金惠,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段智毅,探讨了如何推动非遗教育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跨学科、项目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兼具技艺功底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传承人。
朱利容认为,师资是人才教育的关键环节,要通过校内团队“走出去”+大师团队“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同时专业、教材、基地和服务也是重要因素;叶洪光表示,当前非遗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是技术传承、缺乏创新,要活态传承,要不断提升非遗的艺术品质和商业价值;金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关键,建议以非遗工艺为核心,通过时尚化、年轻化创新拓展应用维度。段智毅表示,纺织非遗的传承要与各界力量联动发展,大力培养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在跨领域交流互动和学科交叉融合中把纺织非遗发扬光大;纪晓峰则认为,教育和非遗是双向赋能的,要打破产教壁垒,以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 “共建、共享、共荣”。
随后举行的“织锦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专题对话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联非遗办主任华珊主持。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成炎,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重点实验室织造技艺非遗研究中心(蜀锦研究中心)负责人、省级蜀锦大师马德坤,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四川安娜凯瑟莉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围绕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品牌化运营与国际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等展开深度交流。
祝成炎表示,当前非遗传承正面临技术、原材料、人才等多重挑战和压力,高校在人才教育方面要注重基础应用研究,企业要借力智能制造让非遗更好传承保护;马德坤认为,蜀锦传承需深耕三千年历史文化,创新要结合现代元素开展二次设计,人才培养是传承创新的关键,需通过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破解人才换代难题;吴建华认为,纺织非遗的传承创新需要建立统一标准,推动产业化、跨界融合、科技融入,在市场流通中体现商业价值,并从国家和行业层面起到监督作用;简名伟表示,要让非遗成为产业,实现自我造血,并深化数字化手段,加大非遗文化传播,把非遗产业做成非遗经济;王勇表示,要秉持利他共赢理念,依托丝绸文化底蕴与政策支持,汇聚行业优秀人才、坚守诚信经营底线,聚焦核心产品打造与文化价值传播,全力推动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重返世界应有高度。
本次大会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讨,汇聚行业、教育、科技与市场多方力量,明晰了纺织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未来,纺织非遗的发展将以教育夯实传承根基,以科技激发创新活力,以产业拓宽发展路径,让千年纺织文明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会之余,与会嘉宾深入调研了成都锦门锦绣基地园区,以更广阔的视野,为蜀锦蜀绣这两项承载千年历史底蕴的传统工艺勾勒出绚丽未来。当前,锦门正贯彻落实成都市推动蜀锦蜀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努力打造中国·天府锦绣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蜀锦蜀绣产业核心基地,已形成集研发、定制、工坊、展示、秀场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