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在京开幕。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开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展现开源生态在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核心价值。
在会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活跃开源项目已超过300万,活跃开源开发者达227万,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多元的开源人才队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秉持“一切为了开发者”理念,完善项目孵化、人才培养等全链条服务,依托多元渠道传播开源文化,通过人才评价机制、活动推动开源融入教学与实践,构建规范社区环境、完善激励机制,为贡献者搭建可持续成长平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表示,北京亦庄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已汇聚超10万家经营主体,形成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高度重视开源生态,构建“国家级开源组织+龙头企业”格局,实施“开源聚力行动”,通过“科创十条”“AI二十条”“人才十条”等专项政策,系统性支持开源项目和企业发展;建设国内首个AI开源根社区“模力方舟”,已上线超1.6万个开源模型、超1万项数据集,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源创新高地。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介绍,中国通信学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倡导,在开源领域多方面积极探索:成立开源技术专业委员会,推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参与中国科协开源创新榜单评选;推动低轨卫星等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搭建公益支持平台;通过“开源社区进学校”等活动,联合高校、社区培育学生开源意识与创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开源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在大模型驱动的AI时代优势凸显。中国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处于领先位置,Qwen、DeepSeek等均在国际评测榜单名列前茅。在硬件领域,以RISC-V为代表的开源架构快速崛起,2025年全球市场渗透率达25%,未来,开源RISC-V将引领下一代AI算力体系,为我国在后摩尔时代的自主创新提供重要机遇。他强调,开源模式将继续推动我国在AI算力、芯片架构和产业生态上的协同创新,为全球数字技术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现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宣布旗下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成为首批毕业项目。“毕业”是开源项目运营中的关键节点,标志着开源项目在技术迭代、社区治理和生态发展上的全面成熟。毕业项目不仅具备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为全球开发者和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对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毕业项目仍是基金会生态的重要组成。未来,基金会将联合社区各合作伙伴,持续推动项目技术迭代和社区建设,并进一步加大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落地、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速应用成果转化落地,拓展生态边界,为全球用户和开发者创造更深远的价值。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作为科技公益性服务机构,始终致力于打造以开发者为本的开源生态。现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与“五岳纪元”量子计算操作系统、BlueKernel、TOMs、OurBMC、M-Robots、OpenFascae、AOG-CHAT、CPQCTorchKit、DKapture、HalerockHealth大模型、OPENIOTGO项目代表签约。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操作系统、物联网等多个关键技术方向。此举既是基金会完善孵化体系、吸纳优质项目的重要举措,更标志着基金会在AI等领域的开源生态布局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开幕式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携手CSDN等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的新一代AtomGit平台完成全面升级并上线运行。此次升级将AtomGit与GitCode深度融合,旨在构建“开源+AI”一体化基础设施,通过深度融合代码托管、模型管理与算力调度能力,为全球开发者提供开放、中立、公益的协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