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鲁北大地寒意渐浓,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内却暖意融融。走进养殖车间,虾池星罗棋布,成群的对虾在供氧水泵激起的浪花里游弋,色泽清亮、活力十足。工人们正忙着捕捞、称重、装箱,上万斤鲜活对虾经充氧包装后,将迅速发往京津冀苏地区。
“刚上市的这批对虾,产量预计超25万斤,产值能达450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陆峰指着满池对虾笑着说,“下一茬赶在春节、元宵双节上市,产量超40万斤,价格还能涨50%以上。”作为鲁北大型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这里依托反季节养殖技术,实现年产对虾500吨,亩均产能较传统外塘养殖提升100多倍,让“冬闲”变“冬忙”。
位于临港产业园魏桥港口的3000吨级泊位上,一艘满载几内亚铝土矿的货轮正忙着卸货。传送带将铝土矿直接送往2公里外的汇宏氧化铝项目厂区,全程不落地。“比传统汽运节约50%以上物流成本!”滨州市沾化区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希祥介绍,如今魏桥港口8个3000吨级泊位已全面投入运营,“原料供应—海上运输—自营港口—生产加工”的一体化产业链已成型。
在中控室,巨大电子屏上红绿色指示灯交替闪烁,年产400万吨氧化铝智慧工厂项目的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大部分岗位不用人工操作,系统会自动调流量、控温度。”穆希祥指向屏幕,“厂区1900多个AI摄像头像‘眼睛’,捕捉实时生产信息,再经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运算,生成决策信息。”这套全流程自动化系统,让人均劳动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2倍,每年还能减少49万吨铝土矿消耗。
隔壁的中顺恒辉新材料车间里,没有原料运输车队的喧嚣,只有一条条管道在静静输送铝酸钠溶液。“通过管道链接出新生产力,减少了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公司总经理郝亚明说,“新精制的铝酸钠溶液仅需5分钟就能从汇宏新材料输送到我们生产车间,通过‘铝酸钠溶液直供’,我们下游企业省去了重溶的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凭借自主研发的复合法生产工艺,中顺恒辉精准控制结晶条件,使产品堆比重、流动性全面优于行业同类产品。2024年,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超细氢氧化铝阻燃微粉,在国内高端应用市场的占有率达55.96%,居全国第一位。
位于滨海镇的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国家海洋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光伏用海项目,项目每年能发电12.8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8.58万吨。水面上光伏板发电,而水下则可以进行渔业养殖,不仅如此,该项目区域还兼顾海水晒盐、提溴等综合利用,实现了“一海多用”。这种创新模式,既不占用宝贵的陆地资源,又能充分发挥水域空间的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在沾化北部的滨化集团的“一水多用”循环链同样精彩。海水先入养殖区养鱼虾,蒸发后卤水提溴素,最后被输送到盐田进行蒸发浓缩,最终结晶生成原盐,形成“上游养殖—中游提溴—下游产盐—延伸高端化工”的闭环。目前,滨化集团已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体系:原盐设计产能达50万吨/年,溴素设计产能5750吨/年,不仅为公司氯碱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更通过生态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他们还和院士团队成立联合研究院,突破国外垄断的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技术,让循环链更具高附加值。
如今的沾化,铝基新材料产业产能已突破103万吨,反季节对虾端上京津冀苏餐桌,新能源项目建成规模已达418.59万千瓦,“上光下渔”“一水多用”的模式让盐碱滩涂变“聚宝盆”。从海洋资源到绿色产业,从智能智造到循环经济,沾化正以向海图强的姿态,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