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0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8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推动科技、产业、政策创新与国际合作"主题边会在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成功举行。边会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联合主办。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之际,会议汇聚全球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同探索全球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实践问题及其创新解决方案,以"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为重要平台推动科技、产业、政策创新与国际合作。
凝聚全球共识 共绘转型愿景
COP30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致辞中表示,能源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绿色转型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中国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但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推动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能源智联",尤为重要和迫切。他指出,希望借助"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平台,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政策沟通对话,呼吁各方携手以能源智联驱动碳中和进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联合国环境署气候技术中心和网络主任Ariesta Ningrum在致辞中表示,"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为推动基于科学、注重实践的创新提供了宝贵平台,助力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解决方案,认为此类倡议促使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开发解决方案,推进可规模化创新的落地实施,加速系统性变革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动系教授、"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项目负责人姜培学在致辞中指出,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是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基于全球碳通量网的评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分析碳源汇,融合先进计算技术与能源网络,致力于探索新一代能源系统的最优模式。他强调,CNEST项目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汇聚政府、学界、产业及国际组织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他欢迎全球伙伴加入合作,共创繁荣与可持续的未来。
聚焦系统重构 共商转型路径
边会设置了三个专题环节。专题一"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战略规划与评估"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主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陈德亮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提升能源系统的气候韧性至关重要,需从增强互联性、提高储能、优化传统电厂等方面入手,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对电力供应安全造成的威胁。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Piers Forster介绍了英国通过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机制推动碳中和进程的经验,强调明确的政策与可信的计划是达成气候目标的关键。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气候与外交政策中心主任Kira Vinke介绍,能源安全需系统考量供应、基础设施及关键原材料,并关注其与人类安全的紧密关系,强调尽管欧盟已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但实现净零排放仍面临挑战,需加强供应链多元化、应对市场波动,并消除关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错误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重点介绍了"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多边合作项目,他表示,CNEST项目旨在构建安全、绿色、经济的新一代能源系统。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挑战,CNEST项目通过创新、跨学科与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全球碳量网构建及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目前已与来自27个国家的64个机构或团队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攻关、产业协同与人才培养,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专题二"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监测与系统性技术"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孙炘主持。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金玉在致辞中表示,电力行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中国华能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建成投运了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全球规模最大150万吨/年煤电CCUS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案例,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实践案例。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赵良分享了《产品碳足迹标准核算认证体系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产品碳足迹管理的理论方法、标准规范、数据基础、核算认证,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实践,助力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国际商会副总干事Andrew Wilson介绍了建立一个基于账本的、覆盖产品与企业层面的全面碳核算体系框架,是解决当前碳数据信任难题、夯实全球碳市场基础的关键。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成航介绍了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能源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他表示,面对新能源消纳与系统安全挑战,需依托AI与数智技术,构建"气象-能源"大模型、混合储能及绿色燃料体系,推动煤电智慧化升级与多能互补系统优化,以科技创新支撑新型能源系统安全、绿色、经济运行。
专题三"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关键支撑技术与应用"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高级主管穆青主持。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国际业务总裁张启应展示了中国海上风电的一系列代表性创新成果,包括全球目前已经投运的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和明阳最新发布的新一代中速紧凑半直驱技术。张启应表示,通过材料和结构创新,并与AI等技术深度融合,可以实现风机抗台风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并进一步降低漂浮式风机建造成本。同时,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模式创新,将进一步推动海上资源开发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磊分享了基于智能算法的多时间尺度级联水光互补系统优化研究,该研究针对光伏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法,有效提升清洁能源协同运行效率与经济性。
重磅成果发布 勾勒行动路线
本次边会成为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发布仪式由鲁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主任刘文莉、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品牌管理中心公关高级经理李一男分别主持。
在全球进展追踪与分析方面,清华大学教授王灿发布的《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权威参考。由清华大学教授鲁玺与科技传播高级主管钟逸婧共同发布的《碳中和科技评论(英文)》期刊,旨在追踪全球碳中和技术-产业-政策创新,打造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领域的全球交流协作平台。
在技术与路径展望方面,能源基金会战略与集成执行主任傅莎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5)》可谓是"中国双碳与蓝天年度体检表",报告以20项高频更新的核心指标,同步监测降碳幅度、污染浓度、健康收益,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提供一本可核查、可对标、可落地的量化底账。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彭天铎发布的"氢基钢铁减排技术评估与钢铁行业脱碳路径"研究成果,为钢铁工业深度脱碳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产业实践经验方面,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舒安杰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新书《"双碳"目标下发电企业转型之路》,重点介绍了对中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发电企业转型路径、关键技术创新方向和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探索。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胡洋以"共建深蓝未来:以科技与治理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题,分享了明阳集团在深远海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方面的实践成果,为新能源行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数据监测方面,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刘迎雪和博士生李姝萍联合发布的"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系列报告,以及香港大学助理研究员邓铸发布的《全球近实时每日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25)》,为全球碳排放监测提供了最新数据支撑。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宋伟泽发布的"ScenarioX:中国社会经济未来情景数据库", 以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推动气候情景分析更快发展,该数据库目前已通过开放平台提供服务,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助力。
推动跨界对话 注入合作动能
边会以"探索全球合作模式机制,推动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为主题设置了圆桌论坛,来自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嘉宾贡献了丰富多元的视角。
圆桌论坛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主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亚马逊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André Guimarães,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张启应,联合国大学欧洲副校长、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主任Xiaomeng Shen,阿里巴巴集团ESG副总经理、战略负责人、ANGEL企业实验室副主任刘伟,海德堡大学环境中心执行经理Maximilian Jungmann参加讨论。
专家们表示,一切成果的持续落地、规模扩大,都离不开一套高效、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机制——它能破解跨国协作的信息壁垒、协调标准差异、平衡利益分配,让产学研的创新活力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动。与会专家就碳中和国际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与挑战、有效机制与机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等话题进行讨论,为全球碳中和产学研合作找到 "破题之法",为后续合作搭建更务实的桥梁。
本次边会依托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多边合作项目,通过深入的跨界对话与扎实的成果发布,交流探讨了与全球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相关的战略规划与评估、碳监测与碳核算、系统性技术与关键支撑技术、国际合作机制等多个维度议题,凝聚国际共识,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