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由李成才导演团队耗时 300 多天打造的纪实纪录片《美好乡村一群人》温情上线。团队深入云南大山,与褚氏农业的土地坚守者同吃同住同劳作,既见证了四季变幻的复杂气候、橙树从一朵花到一粒果的完整生长,更用镜头捕捉到一群人在红土大地上的坚守、蜕变与共生。这部纪录片不止是褚氏农业 23 年的奋斗史,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生动样本 —— 它以一颗橙子为线索,拆解了 “从一人传奇到一群人共富” 的底层逻辑,更回答了 “乡村如何成为人人向往的家园” 这一时代命题。
一、精神传承:从 “一人执着” 到 “一群人信仰” 的落地
纪录片的精神内核,始于褚时健 74 岁扎根哀牢山的初心。2002 年,荒坡连片的哀牢山迎来一位耄耋老者,“顺境逆境都想把事做好” 的朴素信念,让他用十年光阴将荒山变橙园。但褚时健的遗产,从来不止是一片果园,而是 “质量第一” 的精神坐标 —— 这一坐标在纪录片中,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贯穿全产业链的行动准则。
2018 年,褚时健将接力棒交给褚一斌,字字铿锵的 “‘质量第一’的精神要传下去”,成为两代人的精神契约。褚一斌放弃金融高薪,51 岁拿起锄头,将工业思维与金融逻辑融入农业:他跑遍云南大江选址,将种植密度精确到 2 米 ×4 米,更打破 “一人决策” 的模式,提出 “成就一群人” 的发展理念。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将个人执着转化为群体信仰 —— 熊波在成品率骤降时,拒绝降低选果标准,“不能辜负农民一年的辛苦”;谢官付扎根 14 年,将褚老的 “细节严要求” 转化为标准化管理体系,让 “质量第一” 成为 600 多户农户的共同行动。
纪录片用镜头证明:乡村振兴的精神传承,不在于复刻 “孤胆英雄”,而在于将核心信念转化为可执行、可传承、可共享的体系,让一代人的坚守成为下一代人的底气。
二、人的觉醒:乡村振兴的核心是 “人的价值回归”
“没有孤军奋战的传奇,只有并肩前行的坚守”,纪录片最动人的亮点,是对 “人” 的精细化刻画。它没有将乡村奋斗者塑造成同质化的 “劳动者符号”,而是呈现了一群背景迥异、却因 “橙” 结缘的鲜活个体 —— 他们的故事,正是乡村人才振兴的真实缩影。
农业大学毕业的谢官付,2011 年在 “少有人愿回农村” 的浪潮中,带着理想扎根基层。从最初对 “核算预算” 的困惑,到面对两万亩基地、几百万棵树时的力不从心,他最终醒悟:“只有标准管理体系,才能让农户都种出好橙”。14 年间,他将老师傅的 “手感” 转化为量化指令,从作业长成长为生产主管,年收入突破百万,更关联着数千人的生计 —— 他的蜕变,是 “年轻农业从业者” 从 “理想主义” 到 “实干主义” 的成熟,更是农业对专业人才的价值回馈。
罗家祥夫妇的故事,则藏着乡村最本真的温暖。重组家庭的两人各自带娃,又 “合资” 生下小儿子,在 2400 棵橙树的陪伴下,“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果树就像孩子”。从漂泊打工到买车盖房、子女绕膝,从 “最佳农户” 到 “生产冠军”,他们的奋斗证明:乡村不仅能承载生计,更能安放家庭与幸福。而保山龙陵的黄忠华,曾是 “找不到方向” 的移民后代,种过石斛、做过装修,直到褚氏农业带来 “租、包、分红” 的共享机制。他放弃 20 万年收入的装修生意,从 1500 元 / 月的作业长做起,如今成长为基地主管、政协委员,带动 69 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 他的逆袭,是产业振兴 “造血式脱贫” 的生动例证。
更令人动容的是 “逆向流动” 的群体:北漂四年 “没挣钱没学技” 的黄波,返乡后组建有机肥厂,即便因失误撤职,仍扛起新品种培育重任;北京精英宋一鸣,告别写字楼的 “无尽加班”,举家扎根云南,在标准化的橙园中找到 “踏实感”,让 “陪伴家人做喜欢的事” 成为现实。这些故事打破了 “乡村留不住人” 的刻板印象,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成长、有回报的职业,让乡村成为能安放理想、承载幸福的家园。
三、产业革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密码是 “体系化共生”
纪录片的深度,不止于人文关怀,更在于对乡村产业逻辑的精准拆解。褚氏农业的成功,从来不是 “靠天吃饭” 的运气,而是构建了一套 “精神 + 技术 + 机制” 的共生体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在生产端,它实现了从 “经验种植” 到 “标准生产” 的跨越。谢官付牵头建立的科学生产体系,将修剪、光照、水肥管理等环节量化;张跃强教授团队研发的 “放秋梢经验模型”,让农业生产摆脱对 “老把式” 的依赖。这种标准化不是对 “生命多样性” 的扼杀,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扩大优质产出的确定性 —— 正如褚一斌所说,“农业要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在技术端,它完成了从 “被动承受” 到 “主动破局” 的转变。蒋正品带领的技术中心,1600 平方米的实验室成为橙树的 “体检中心”,通过土壤成分、植株微量元素、气象数据的检测,为每棵树建立 “生命档案”,“从老天嘴里争一点点回来”。尚兴的省力化团队,面对以色列专家因地形复杂放弃的灌溉难题,“低着头咬着牙往前冲”,用九年时间攻克山地微喷系统,让两万亩果园实现智能灌溉 —— 科技在这里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服务于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 “护卫舰”。
在机制端,它构建了从 “利益独享” 到 “共享共富” 的生态。龙陵基地的 “租、包、分红” 模式,让土地出租户拿租金、管理户享分红,7600 亩土地 10 天完成流转,背后是村民对 “共生共荣” 机制的信任。如今,褚氏农业管理户年均收入 15 万元,关联 2400 位农民生计,每年带动临工就业超 10 万人次;公司计划投入 4000 万元,为新平基地 211 户农户建设两层小楼,拿出年利润的 1/4 回馈奋斗者 —— 这种 “让奋斗者安居、耕耘者乐业” 的机制,让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深度绑定,实现了 “一人启梦、众人筑梦、全民享梦” 的良性循环。
四、样本意义:美好乡村的本质是 “自然与人文的从容共生”
纪录片的落版字幕 “自然砺从容,耕耘守坚定,丰收见自信,携手铸美好”,精准概括了褚氏农业的实践逻辑,更道出了美好乡村的本质 —— 不是脱离自然的 “人造乌托邦”,而是在自然磨砺中,以人文力量实现从容共生。
从褚时健 74 岁种下的第一棵橙树,到如今四大基地总产量突破 3 万吨;从 “一个人的荒山创业”,到汇聚老农人、大学生、返乡青年、都市移民的 “一群人共富”,23 年间,褚氏农业用一颗橙子,串联起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完整链条。它证明:乡村振兴不需要 “惊天动地的变革”,而需要 “久久为功的坚守”—— 坚守品质底线,让 “质量第一” 成为不可动摇的准则;坚守人才价值,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收获尊严与回报;坚守共生逻辑,让企业、农民、土地形成良性互动。
李成才导演团队 300 多天的蹲点拍摄,不仅记录了橙树的生长、气候的变幻,更记录了乡村的 “精气神”—— 这里有甜美的爱情、重启的人生,有坚定的理想、共富的喜悦,更有 “吾辈虽微,愿燃其光” 的担当。11 月 18 日,《美好乡村一群人》正式上线,这部充满土地深情与奋斗力量的纪录片,不仅是褚氏农业的故事,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一群人怀揣初心,以实干为犁、以科技为翼、以共生为道,就能让乡村从 “生存之地” 变成 “向往之地”,让共同富裕的梦想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图片由褚氏农业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