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后,我们为何还在聆听来自“农庄馆”的声音?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起跑戏剧”单元剧场版围读作品《农庄馆客人》将在12月1日—2日在乌镇大剧院迎来正式首演,现已开票!

80年后,我们为何还在聆听来自“农庄馆”的声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7: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起跑戏剧”单元剧场版围读作品《农庄馆客人》将在12月1日—2日在乌镇大剧院迎来正式首演,现已开票!凯瑟琳·莫尔编剧,杨婷执导,黄磊、何炅、吴彼、赵晓苏、张露、王晨阳联袂主演,王滔、尉港垣担任现场演奏。

《农庄馆客人》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将我们带回1945年里那座被窃听的英国庄园,让六位顶尖科学家的心声在当代的剧场里重新回响。

在《农庄馆客人》的故事中,饱含着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的时代意义。

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80年后的今天再次说起这个故事。在科学与权力的结盟中,科学家们面临着“为何研究”和“为谁研究”的永恒道德困境。历史对他们的最终评判,往往不在于其学识深浅,而在于其选择的立场与良知。《农庄馆客人》这部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剧作,其深刻意义早已超越时空,对当下世界展现出惊人的预见性和警示价值。

《农庄馆客人》剧本围读现场

科学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当海森堡等人为纳粹德国研究核技术时,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他们的工作都已与一个罪恶政权绑在一起。这打破了大家对于“科学无国界”与“纯粹科学”的幻想。《农庄馆客人》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个关于知识、权力与个人责任的道德寓言。它向每一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发出拷问:当你的才能被用于你无法完全掌控或认同的目的时,你该如何自处?科学发展的目的与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与剧中“什么人会去尝试做原子弹”的诘问如出一辙。

《农庄馆客人》剧本围读现场

同样,《农庄馆客人》的故事在如今也具有“战争与和平”的角度的思考。故事没有对和平的直接歌颂,而是通过战争的荒谬、争辩的徒劳展现和平的重要性。它描述大家对战争停止的迫切期待,体现人们对回归平凡生活的深切渴望。它告诉我们:和平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轰轰烈烈,在于它允许人们摆脱战争的扭曲,重新成为有道德、能思考、能创造、能享受平凡幸福的、完整的人。

这些关于科技、关于和平、关于时代的思考,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回响。

本剧角色脱胎于六个真实历史人物。故事通过六位科学家的困境与选择,深刻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闪耀的人性之光。这种光芒并非英雄主义的完美,而是在道德迷雾中依然挣扎求索的复杂人性。

黄磊饰演的海森堡的人性之光最为复杂却也最为真实。他的纠结、他对科学与真相的追求超越了政治立场与个人得失。尽管他的道德选择充满争议,但他在科学面前的诚实与执着,展现了知识分子最核心的品质。海森堡足以证明:人的动机是复杂、多变且充满矛盾的,而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决定。

黄磊 饰 海森堡

何炅饰演的魏扎克做出的选择显然更加迅速、明智。魏扎克代表了在权力结构中游刃有余的知识分子。他懂得如何用语言包装事实,使团队的利益在新的权力格局下最大化。但相对应的,是他所掩藏的敏感内心与忧患意识,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团队、对国家深沉的爱。

如果说以海森堡为代表的阵营一心在为“科学”纠结着,那吴彼饰演的迪布纳便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他并非以传统的正面形象出现,锋芒是他自我保护的利器。他迫使所有人直面一个事实: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为战争服务的,而非纯粹的科学研究。 这种不逃避、不美化的态度,也是一种痛苦的诚实。

与迪布纳一样,赵晓苏饰演的巴格亦并非正面形象的代表。但不同的是,巴格代表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挣扎。他怯懦、焦虑,为自己的身份辩解。他没有将自己英雄化,而是暴露了自己的恐惧与无奈。在极端环境中,能够承认自己的软弱,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

赵晓苏 饰 巴格

在整个科学界普遍妥协的年代,张露饰演的冯·劳厄是少数始终保持清醒与气节的人。他不仅公开反对纳粹政治,在农庄馆中也毫不掩饰对巴格、迪布纳等人的鄙夷;当众人津津乐道原子弹的威力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这种不随波逐流的道德定力,证明了在任何环境下,人都可以选择坚守清白。

当王晨阳饰演的哈恩得知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直面内心的道德审判。作为核裂变的发现者,他将人类的灾难归咎于自己。这种近乎本能的责任感,展现了科学家的道德敏感。即使在众人忙于自我辩护时,他依然独自承受着良知的折磨,这种对生命最朴素的悲悯,在功利计算中显得格外珍贵。

王晨阳 饰 哈恩

《农庄馆客人》中的人物是在道德迷雾中摇曳的烛火。它可能微弱、可能摇摆,却从未熄灭。这些科学家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自负、怯懦、投机、自欺。但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良知的拷问、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不放弃自我审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可贵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