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额敏县,阳光洒满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厂房。随着礼炮鸣响,明塑中达科技(新疆)有限公司投产仪式暨产品订货会在成功举行。活动以“新芯启航,塑达未来”为主题,政府领导、企业高管、行业伙伴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培育区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明塑科技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缩影。
30岁的张鄂明站在厂区高处,目光追随着即将发往中亚的可以零下40℃抗寒的塑料管材,仿佛看见它们在丝路沿线延伸。这家从湖南益阳的小作坊成长起来到辐射全球的高新技术企业,年轻企业家张鄂明的创业路,写满了不屈不挠的坚守与突破。
1995年出生的张鄂明,童年记忆里满是塑料的质感与机器的轰鸣。父母经营的赫山区文明塑料厂,是他成长的乐园,也是最早的创业课堂。初中暑假起,他便在生产车间里打杂,上料、切割、打包,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那些沾满塑料颗粒的日子,让他早早摸清了管材生产的门道,也培养了对这个行业的深厚感情。
“自幼好强,敢想敢干”是张鄂明对自己的评价。高中时,他已开始替厂里跑业务,为了节省开支,睡过天桥、躺过工地,却从未叫苦。这段艰辛的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传统塑料厂的局限——产品单一、渠道狭窄、模式落后。
19岁那年,敏锐捕捉到互联网机遇的张鄂明,创办了公司网站,让客户能主动找到公司,这一创新让60%的客户来自线上成交,也让他看到了突破传统的可能,同时,也让张鄂明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年轻的张鄂明很快就遭遇了成长的阵痛。在江西收购废旧塑料时,供应商趁他不备,将混有大量泥巴的原料装入货车。这批劣质原料让公司蒙受巨额亏损,也给满怀憧憬的张鄂明上了沉重一课。"那次被骗让我明白,商业合作既要诚信,更要建立严谨的风控体系。" 此后,他建立起严格的原材料质检流程,用制度规避风险,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2015年,20岁的张鄂明迈出了人生关键一步。他重组资金成立湖南明塑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同年赴湘西投标市政工程项目。当 220 多万元的中标通知书送达时,这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真切感受到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不仅是他的第一桶金,更让他明白:创业既要敢闯,更要敢干。
彼时的塑料管道行业,竞争已趋白热化。国内规模以上企业达 3000多家,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狭小。明塑科技作为后起之秀,面临着技术、资金、品牌的多重压力。但张鄂明没有退缩,他坚信 "不创新就会退场,不学习就会落后"。2016年,他在淘宝网、阿里巴巴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2018年,紧抓高铁高速大发展机遇,成功与中铁、中交、中建合作,让公司业务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张鄂明深知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和研发人员一起泡在实验室,反复测试调整,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拿下一项项专利。如今,明塑科技已拥有 30 余项实用性专利和发明专利,1个项目获新时代湖南益阳市发明与创新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筑牢了技术根基。
2015年成立之初,明塑科技还是依托旧厂房的小厂,很多人把这家厂看做小作坊。但张鄂明深知,要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必须摆脱传统生产模式。他果断在益阳高新区购买了100多亩的新厂房,并引入德国克劳斯玛菲、加拿大科玛等国际先进生产线,将低效的传统流程升级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产品从源头设计到施工安装的全程把控。
"管通天下 明塑同行",这八字企业文化是张鄂明的初心写照。他坚持以质量为本,PE、PVC 管材原材料均选用国内外知名厂商产品,生产过程配备在线检测功能,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凭借过硬的品质,明塑科技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PE内衬管、最大的HDPE硅芯管生产基地,海内外基地年生产能力突破20万吨。
目前,公司年产值近10亿元,拥有200多名专业生产技术人员。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张鄂明本人也荣获2024年湖湘青年英才称号。从当年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行业标杆,明塑科技的蜕变,见证了一位青年企业家的远见与坚守。
"不出海就会出局",这是张鄂明坚定的信念。近年来,张鄂明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将目光投向西部,开启了产业援疆的征程。新疆及中亚地区零下40℃的极端低温、强紫外线照射,对管材耐候性提出严苛要求。为此,张鄂明亲自牵头研发团队,耗时半年专项攻关,成功研发出可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的 PE 给水管、HDPE 双壁波纹管等系列产品,成为适配当地基建的 "耐冻神器"。
2024年,明塑新疆公司投产8 个月就实现近1亿元产值,2025年他创新提出 "民企技术 + 国企根基" 的合作模式,与新疆中达集团强强联合(明塑在疆第二个工厂),仅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项目落地、建设与调试,实现首期年产2万吨高性能塑料管材的产能目标。,投产仪式当天即签下5000万元订单。按照规划,2026年这里年产能将突破10万吨,依托巴克图口岸与中欧班列,构建辐射中亚五国的"生产—仓储—贸易" 一体化体系。
非洲生产基地和中亚的生产基地同样精彩。2024年7月,张鄂明赴尼日利亚考察,目睹当地基建需求后,果断成立明塑管业(尼日利亚)有限公司。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公司与尼日利亚 FEIYA 公司签约 PVC 管材生产销售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美元,年产能预计达5万吨。2025年初,50万米 HDPE 硅芯管从上海洋山港发往非洲冈比亚,2024年10月敲定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基地目前已投产,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迈出坚实步伐。目前,明塑科技的产品已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巴西、中东地区等多个国家,海外订单金额已达2亿元。
"企业越大,责任越重。" 张鄂明始终牢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近日,湖南华容遭遇灾害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公司捐赠物资,用实际行动助力灾后重建。"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希望为华容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 简单的话语,彰显着他的赤子之心。
在新疆,明塑中达的落地不仅填补了边疆高端管材产能空白,更带动了当地就业增收,为县域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 "产业援疆"的新范式。在非洲和中亚,他计划通过本地化运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助力经济发展。从益阳到新疆,从中国到中亚到非洲,张鄂明的创业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谈及未来,张鄂明满怀信心:"明塑要做的,是让每一根管材都成为连接民心、畅通丝路的纽带。" 这位从车间里走出的青年企业家,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突破的魄力,书写了一段 "小作坊" 变身 "小巨人" 的创业传奇。在他的带领下,明塑科技正以昂扬姿态,让 "中国制造" 在全球舞台赢得更多赞誉与尊重,让管道延伸之处,皆成坦途。(文/钟国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