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江西国企|破局赣西!百亿“国家战略通道”年底升级,锻造中国美绿智能交通新范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0:5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10: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赣西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关乎区域经济命脉的交通升级战正进入最后的冲刺。作为江西省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十字”主骨架,总投资逾222亿元、全长近180公里的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简称“昌金高速”)改扩建工程,预计将于2025年12月30日基本建成通车。这不仅是简单的四车道变八车道的物理扩容,更是一场融合了绿色循环、数智创新与生态共生的交通基建革命,它将彻底激活赣西的发展脉搏。

瓶颈变通途:从拥堵四车道到畅通八车道

原有的昌金高速,日均2.1万辆的车流早已让四车道不堪重负,成为制约东西部经济流动的“肠梗阻”。此次改扩建,核心目标就是打通这一关键瓶颈。项目建成后,通行能力将实现倍增,有效破解长期以来的交通拥堵难题,为江西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提供一条畅通高效的“黄金走廊”。

绿色嬗变:藏在居民区里的“零碳”拌合站与循环经济奇迹

若论此次改扩建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其贯穿始终的“美绿高速”理念。在宜春市袁州区的居民区旁,一个颠覆传统的 “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 正安静运行。这里没有刺鼻的烟雾和漫天粉尘,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厂区与葱翠的绿植。

建设者将原有的养护基地升级改造,通过设置下沉式传输系统、密集布设除尘设备、将加热方式从煤粉改为电能等一系列“绿色手术”,使其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排放指标均低于10㎎/Nm³,粉尘低于1㎎/Nm³,成为省内环保标杆的“清洁沥青拌合站”。仅改进沥青加热方式一项,预计建设期即可节约能源成本约450万元,减少碳排放913吨。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体系。项目将老路铣刨的废旧料回收,通过厂拌冷再生技术重新铺回路面,路面固废材料利用率高达90%以上。同时,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成功将沿线工业固废如钢渣、长石粉等替代传统骨料用于路面铺筑。仅此两项,预计即可节省建设成本约8900万元,真正实现了“在废弃路域资源中挖出金山银山”。

数智赋能:足不出户,掌控全局的“智慧工地”

在追求绿色的同时,昌金项目也插上了“数智化”的翅膀。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科技实验楼内,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数公里外摊铺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自卸车的位置、沥青料的温度、压路机下的铺层厚度,一览无余。

这得益于项目引入的智慧工地管控系统,它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沥青拌合、车辆运输、现场摊铺与压实等环节全链条打通,实现了质量可追溯的全过程精准管控。此外,路面摊铺智能防撞系统能在遇到障碍物时自动启停,极大提升了施工安全。

这种智能化同样体现在运营端。全省首个试点建设的下浦智慧收费站,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实现了“1人值守8车道”的智慧管控。全国首创的绿通自助终端能自动识别农产品,大幅缩短查验时间,让公众出行体验焕然一新。

生态共融:一条路与一方水土的和谐共生

昌金改扩建项目穿越山高林密、水系众多的赣西大地,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项目在设计中便灵活采用单侧拼宽、分离增建等多种形式,成功避让了5个生态敏感点。通过优化桥梁拼宽方式、100%加固利用老桥旧T梁等措施,共减少占地约229亩,少拆迁房屋3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施工中,项目坚持“永临结合”,将临时便道与永久规划相结合,把“两区三场”打造为未来可移交地方使用的永久资产。针对复杂地质,创新应用多种边坡防护技术,并坚持“成型一段、绿化一段”,让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与欣欣向荣的生态美景和谐交融。

年底通车的昌金高速改扩建工程,远不止是一次交通升级。它是一条以绿色为底色、以循环为理念、以智能为引擎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它昭示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从追求“有没有”迈向追求“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这条崭新的八车道大动脉在赣西大地全面贯通时,它输送的不仅是川流不息的车流,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无限活力与绿色未来的坚定信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