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行政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关乎治理成效,更影响长远发展。如何确保决策既规划长远又紧贴现实,政策供给精准滴灌至民生需求?漯河市牢牢把握重大行政决策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1+7+N”制度体系,创新推行“目录管理+程序规范+监督评估”全链条治理模式,将决策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为重大决策装上“导航系统”,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清单化管理,为决策范围“划定跑道”。曾经,哪些事项需要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界限时有模糊,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漯河市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实施细则》,采取“列举+排除”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划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资源保护、发展规划、重大公共建设项目等纳入决策事项目录,实行清单化管理。每年年初,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汇总审核,形成年度目录草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实现决策事项“应纳尽纳、动态调整”,切实把事关发展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纳入清单,为决策权的运行铺设了清晰、透明的“制度跑道”。在此机制下,漯河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入实施创新“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创新之城等重点项目谋划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民生工程,被精准纳入决策目录,有力支撑全市“一盘棋”协调发展格局。
全流程管控,为决策质量“层层加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源于严密的程序保障。《实施细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五道关口”,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互动有序的决策机制。为破解群众了解不透彻、参与性低而导致重大决策落地难这一难题,漯河市明确决策事项需在政府门户网站对外公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般不得少于30日,对公众的意见采纳情况以适当形式予以反馈,决策事项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还要充分听取企业代表和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漯河市停车管理办法》这一重大决策制定过程中,决策承办单位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公开征求意见,多次深入实地走访调研,实施“线上+线下”同步征求意见、“专家+群众”双论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代表、法律顾问多方召开风险评估会,严格对标制度要求,保障了这项民生决策的平稳落地。政策实施以来,全市新增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290个,消除影响通行的停车位187个,通过“增划、翻新、消除”等措施,有效缓解市区停车供需矛盾。
精准化服务,为决策出台“筑牢屏障”。合法性审查是决策出台前必须通过的“法治滤网”。漯河市创新推行“1+7+N”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即聘任1家律师事务所为市政府常年法律顾问、7名法学专家为市政府专家法律顾问、市司法局公职律师以集体名义发挥政府内部法律顾问作用,让专业法律力量深度嵌入决策全过程。2021年以来,政府法律顾问共参与政府决策论证事项698次,提出法律意见3000余条,采纳率超90%。司法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固定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城建交通工程“三个周例会”,认真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坚决做到“三未经、三不得”,即凡未经主办部门法制机构审核的,不得提交部门集体讨论决定;凡未经主办部门法制机构审核的,不得提交市司法局审核;凡未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核的,不得提交政府集体决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于法有据,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有序推动。
闭环式评估,为决策效果“跟踪问效”。决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漯河市坚决摒弃“一发了之”,全面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估制度,对实施满两年的重大决策进行“法治体检”,推动政策持续优化。在对《深入贯彻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后评估中,评估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组织座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站点设置欠合理、部分线路班次少、换乘不便、企业运营成本高、补贴拨付慢等问题,随即提出增频优线、降低成本、加快补贴等建议,促进配套政策出台,让红利更好惠及企业与群众。这种“决策-执行-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确保了公共政策始终保持着活力与实效。同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规定,实现了决策轨迹全程留痕、责任可溯可查。2021年以来,漯河先后3次对重大行政决策开展后评估,提出优化建议177条。
重大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发展、造福于民。严密的决策程序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助力发展行稳致远的“翅膀”。通过将法治精神融入决策全链条,漯河市正以其精准的“导航”模式,驱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航船破浪前行,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