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粮的收割完毕,近日,在河南省淮滨县新里镇的广袤田野里,呈现出一派不同于传统秋收的繁忙景象。不再是焚烧秸秆的滚滚浓烟,取而代之的是搂草机、打捆机轰鸣的协奏曲。昔日让人头疼的“生态包袱”,如今正通过一套高效的“秸秆离田”模式,被点草成金,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
在新里镇的万亩农田里,机械成了绝对的主角。搂草机如同勤快的“清道夫”,将散落田间的秸秆归拢得整整齐齐,紧随其后的打捆机则化身“压缩大师”,张开巨口将秸秆吞入,片刻后“吐”出一个个规整坚实的圆柱形或长方形草垛。这些草垛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地码放在地里,构成了田野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往年这个时候,怎么处理这些秸秆是最让人犯愁的事。烧了污染环境,还违法,烂在地里又影响下一季播种。”当地农户的普遍心声,道出了过去秸秆处理的“老大难”。然而,这一困境如今已被彻底扭转。
这些被打捆的秸秆,它们不再是废弃物,而是被市场青睐的宝贵资源。据淮滨县远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培虎介绍,这些秸秆主要被送往两个方向:“一部分作为清洁能源,送往光山的生物质发电厂;另一部分则成为周边临县、临省牛场的优质饲料。”曾经的“一把火”,如今变成了“一度电”和“一口好饲料”。
李培虎表示,“我们一天大概能回收处理700到800吨秸秆。为了保障这项作业,每天动用的车辆和加工人员有三十多号。当地来务工的农民,一天收入能达到1000块钱左右。”这笔可观的收入,直接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据悉,新里镇近5万亩农田的秸秆离田工作将持续约45天,直至秋收全面结束。
“这一举措,让我们找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表示,“它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让农业‘副产物’转化为产业‘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新动能。”
据了解,秸秆的全面离田和资源化利用,从根源上杜绝了焚烧现象,守护了“淮滨蓝”,同时也避免了秸秆堆积腐烂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潜在污染,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业务增长,同时也为电厂和养殖场提供了稳定、廉价的原料与饲料,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