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管理区: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提升民生温度与治理效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2 15:2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2 15: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领域,通过一系列“微创新”推动服务质效“再升级”,大力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用法治力量筑牢民生福祉根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真情服务暖人心 法律援助解民忧 ”“司法救助解民困 一面锦旗表真情”“维护正义 两袖清风”“情系弱势女性 法捍公平正义”…… 一面锦旗,一份肯定;一次援助,一份温暖。每一面锦旗都体现着受援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认同,激励着法律援助工作者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年初,受援人哈女士因交通事故遭受人身损害,面临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等多项经济损失,且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协商过程存在较大争议,双方迟迟达不成赔偿协议;之后,哈女士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经法律援助律师全面梳理案件证据链,厘清事故责任,依法向法院提出伤残等级鉴定申请后,协助受援人明确诉讼请求,最终诉求全部得到法院支持,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哈女士送来的“情系弱势女性 法捍公平正义”锦旗,既是对法律援助工作在纾解民困、维护正义方面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今后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鞭策与激励。

乌拉盖管理区始终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原则,积极推行法律援助“容缺受理机制”“经济困难状况诚信承诺制”等便民机制,提出“三个一次性”工作法,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使群众办事流程大幅优化。“十四五”期间,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0余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70余万元,针对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法援惠民生”“法援护苗”“暖薪农民工”“三八维权月”等活动20余场次。同时通过“日常评估+第三方评估”机制,2025年案件质量评估合格率达100%,实现了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乌拉盖管理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体系,推动调解工作从“事后化解”向“源头善治”转变,让基层调解工作走实更走心。

格某某与妻子因继承及债务问题,向乌拉盖管理区司法局寻求帮助。管理区人民调解中心受理后,调解员细致了解案情,查明格某某之子与其孙子因车祸不幸去世,继承人除两位老人与儿媳外,还包括其子与前妻所生的孙子,系未成年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继承权。面对继承人众多、关系复杂的情况,调解员在厘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耐心向格某某夫妇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相关规定,两位老人听取讲解后,当即表示自愿放弃继承儿子的遗产,同时不再承担相关债务。随后,调解员积极联系其他当事人,经多方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各方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该起继承权纠纷。

“十四五”期间,通过重新组建及选聘人民调解委员会36个,调解员171名,设立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聚焦道路交通、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推动调解队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管理区综治中心设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调解员2名,努力打造管理区特色调解品牌,通过开展矛盾纠纷“拉网式”大排查,推行“村级调解+乡级联调”分级处置模式。“十四五”期间,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50余次,调解各类纠纷1400余件,涉及金额65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100%,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场、难事不出乌拉盖管理区”。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乌拉盖管理区以“精准化、场景化、趣味化”为方向,推动普法工作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让法治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普法走“新”更走“心”。紧扣群众法治需求,加强普法队伍建设,联合嘎查村(社区)培育基层“法律明白人”115名,选树牧区学法用法示范户13个,选聘村(居)法律顾问23名,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统筹推进“法律七进”宣传工作,聚焦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重点场所,针对老年人、农民工、妇女、残疾人、未成年等特殊群体,组织律师、“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力量精准开展普法活动,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力量。“十四五”期间,通过专题培训、开展“百名律师联百校”“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模拟法庭”等活动,提升普法效率。围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民生领域开展法治宣传日、周、月等活动500余次,有效提升了普法质效,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