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之乡,书场座无虚席;青年学子,亲手“复刻”非遗宋锦;老年大学里,银发舞者身姿矫健……眼下,苏州高新区正以创新与温情,书写文化传承的鲜活篇章。
优秀传统文化“吸粉”“出圈”。秋末冬初,凉意渐浓,却挡不住评弹爱好者梁玉红的脚步。作为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枫桥书院评弹沙龙的“铁杆粉丝”,每到活动日,57岁的梁玉红总是早早赶到,打扫场地卫生,为茶壶续上热水,再迫不及待地拨响琵琶试音——“叮叮咚咚”的轮指声揭开了这场由评弹爱好者俞建英牵头的文化雅集。
2020年,“丽调”嫡传徐红牵头在枫桥街道康佳社区开设评弹班,吸引大批评弹爱好者参与。在此基础上,2024年,俞建英等人牵头组织枫桥书院评弹沙龙,每周定期召集辖区内的评弹爱好者欣赏和学习评弹。
“一开始,只有四五个人,大家一起琢磨琵琶弹奏、曲调升降等;现在,成员逐渐增加,有些人甚至从其他区域专程赶来。”
出生在枫桥街道的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徐丽仙,唱腔细腻婉转,创立了极具影响力的“丽调”评弹文化,至今仍凝聚着枫桥人的情怀。
午后,枫桥书院内传来悠扬的琵琶声与婉转的唱腔。俞建英站在教室前排,手持琵琶,带领大家练习《枫桥夜泊》基本唱腔。在她身旁,梁玉红神情专注地拨弄琴弦;另一边,66岁的吴菁反复练习轮指技巧。他从其他区域赶来,近一小时的地铁车程并未阻断他的热情;56岁的新学员胡建珍说,“刚开始学的时候,手指僵硬,按弦按得生疼。”她揉了揉手指,“但班里两位带头人特别有耐心,一遍遍地教我们指法和节奏。”
带头人俞建英穿梭在学员之间,时而停下来纠正指法,时而点头赞许,“别急,慢慢来,每天练半小时,坚持下去就会有进步。”现场,茶香与弦音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
枫桥街道文联主席杨永忠说,当地评弹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徐丽仙及其创立的“丽调”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她的影响下,不少枫桥人都能唱上一两句经典曲调,哼唱评弹成为大家共同的爱好。”
为传承评弹文化,枫桥街道设立徐丽仙纪念馆,陈列她生前的演出服饰、乐器、曲谱等珍贵资料。
“不少评弹爱好者,听着徐老师的唱段长大。”俞建英说,“现在,我们沙龙也经常排练‘丽调’经典曲目,就是为了让这门艺术在枫桥传承光大。”枫桥街道还邀请徐丽仙的女儿、“丽调”传承人徐红到枫桥书院,为爱好者传授丽调精髓。如今在枫桥,公园长廊、社区活动室里总能听到熟悉的弦琶之声,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评弹之乡”。
基于深厚的评弹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枫桥街道在辖区内打造全域覆盖的书场资源,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经典评弹曲目。
东枫、康佳、丽仙三大书场分布在街道东、中、西部,形成便捷的文化服务网络。“现在,三大书场每天下午都座无虚席,很多人中午11点多就来占座。”俞建英说。
三大书场外,枫桥街道还在社区、学校设立评弹活动点:枫桥实验小学成立“小徐丽仙”弹词社团和“小苏州”评话社团,促评弹文化从娃娃抓起;枫桥书院举办评弹沙龙、讲座,为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街道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专业评弹团签约,每个书场每年保证演出300多场,广邀江浙沪名家汇演。”俞建英介绍说,如今在枫桥,“听书解闷、老友闲话”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评弹旋律为群众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
文化互联润物无声,校地共绘青春画卷。为搭建校地青年交流协作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携手南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为青年们架起沟通之桥。
在通安镇乡村振兴展示馆里,乡村振兴工作专员的讲解让南京大学的青年们沉浸式读懂乡村振兴“密码”:从生态果园里的产业创新,到古村落中的文化活化,每一份成果都让学子们频频驻足、认真记录。青年们走进同欣锦罗文化馆,馆内陈列的宋锦面料、传统织机与现代锦罗文创产品,让大家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经纬交织间体会“寸锦寸金”的匠心。
手作非遗信物,一点一滴织就青年情谊。宋锦珍珠画手工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回顾经典宋锦纹样,随后发放宋锦布块、珍珠与粘贴工具,详细讲解珍珠粘贴力度控制等技巧。青年们围绕花纹设计、珍珠选择热烈讨论,原本陌生的高校学子与基层青年,在共同勾勒轮廓、细致粘贴的过程中逐渐熟络,指尖的耐心与默契一点点融入作品。有同学笑着说:“亲手把宋锦花纹用珍珠‘复刻’出来,比单纯看展品更有成就感,这才是真正的‘把非遗带回家’!”
南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触摸宋锦非遗的千年匠心,到感受乡村书房的文化温度,再到与本地青年并肩协作,学生们在实践中读懂了苏州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也在互动中找到了融入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
社区文化多姿多彩,老年大学活力起航。步入苏州高新区浒墅关老年大学,民族舞教室里热力在线,手工课上编织幸福……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学子们在这里拥抱多姿多彩生活,用活力与匠心书写社区人文新篇章。
民族舞课堂上,66岁的顾敏身婀娜矫健。作为舞蹈课的老班长,顾敏练舞超过10年。刚过去的8月,她协助所在社区舞蹈队,获得苏州高新区健身舞大赛二等奖。
75岁的凌小芹是班级里的大姐,跳了十几年舞蹈,身材纤细挺拔,斩获的奖项更是多到记不清,内心的愉悦满足让她对舞蹈的爱热度不减。
“我们常常一边比赛,一边旅游。”当天上午学完老年大学的课程,她又跟姐妹们约了一场晚上的广场舞。
在以老学员为主的舞蹈队里,来自加拿大的赵平是一张新面孔,她住辖区人才公寓,随创业的爱人跨国而来。在“舞”林高手云集的班级里,她的动作略显生疏,但她对舞蹈课总是满怀热情。这个学期除了舞蹈课,她还报名了瑜伽和书法课程,加入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融入本地社群。
手工钩编课上,氛围热烈而和谐。“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一针有没有错……”课堂上一边是此起彼伏的提问声,一边是埋头间手指的快速翻飞,或是同学间交头小声地指点和探讨。
任课的仲老师认真实践着自己的教学理念。“要让大家喜欢上这门课,就要让她们喜欢上自己的老师。”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银发学子对仲老师不吝赞赏,“我们老师特别有耐心”“下课后老师对我们的问题有问必答”……
小个子、快人快语的周莉莉是仲老师的绝对拥趸,上学期她摔伤了腿,老师让同学把手工材料带给她,还给她开起了小灶,也是从那时起,以前学习凭感觉的周莉莉开始认真记针法、背小抄,成长为班级里的学霸,带动一群后进同学一起向前跑。
班级里的不少同学通过新技能实现了手艺创收,赖海英便是其中之一。她善于自学,经常浏览自媒体平台,学潮流、找构思,凭着定制作品,不仅为自己挣一份手工收入,还为自己赢得人情体面。身前的桌上展示着一套虎头鞋帽,这是她花一周时间完成的作品,打算给闺蜜家刚出生的小孙孙作为见面礼。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