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Media Lab(MIT综合实验室)在其一场闭门展示活动中,发布了一项名为“FiberCircuits”的智能纤维平台最新研究成果。该技术由MIT终身教授、MIT实验室学术负责人、传感器与环境智能研究室主任约瑟夫·帕拉迪索Joe Paradiso领衔,并与中国寝具企业慕思集团的科研团队联合研发,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睡眠健康领域的应用迈入了“可编织智能”的新阶段。这项跨学科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感知、计算与反馈系统集成于纤维内部。研究团队成功将尺寸小至0.9毫米的微型集成电路嵌入柔性可编织电路中,使普通的纺织纤维具备了实时捕捉人体呼吸、体温、皮肤电反应与微动等关键生理信号的能力。
约瑟夫·帕拉迪索教授在活动中指出,“FiberCircuits标志着人机交互进入新阶段——当纤维本身具备感知与思考能力,技术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类睡眠。”他预计,这项“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将催生众多创新应用。
从“感知”到“思考”:实现无感化健康监测
与需要佩戴手环等设备的传统方式不同,FiberCircuits技术旨在将监测功能无缝融入睡眠环境。慕思集团首席技术官陈文泽强调:“无感监测是我们为了用户体验所坚持的底线。”该平台通过优化的微型机器学习算法在本地进行边缘计算和推理,不仅能减少对云端数据的依赖,更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安全。在此次合作中,中美团队展现了明确的优势互补。MIT综合实验室提供了前沿的传感器材料技术与基础研究方向,而慕思团队则依托其在睡眠科学领域积累的大量中国用户数据、工程化能力以及具体的产品应用场景,主导了边缘侧算法的开发与验证。双方共同展示了多款实验样品,包括用于测试姿态识别的智能床垫平台、整合了多种生理信号监测模块的眼罩和枕部结构等,为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共赢: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此次合作是中美科研在智能软材料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慕思集团作为传统家居行业向科技转型的代表,近年来已将AI提升至集团战略核心。除与MIT合作外,慕思此前也已与华为等科技巨头联合推出智能睡眠产品,并在研发测试标准上向更高水平的行业规范看齐。分析认为,智能纤维技术为健康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即让“材料本身成为传感器”,使智能更自然、更低干扰地融入日常生活。虽然该项技术仍需更多实验验证才能大规模商业化,但其展现的潜力已为睡眠研究、医疗康复及智能家居领域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未来,双方计划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和场景,共同推动这一创新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应用落地。(图片由慕思集团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