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力共绘长江经济带交通新蓝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1 10:5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1 10: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日,渝万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石沱长江大桥迎来重要节点。中铁大桥局机械化施工分公司承担钢梁吊装任务,继北岸(万州岸)完成试吊及首吊后,南岸(重庆岸)当日也圆满完成相关作业。两岸核心架梁设备正式投用,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架设阶段,上部结构大规模施工即将展开。

以创新技术引领世界桥梁的新标杆。石沱长江大桥作为全球首座公铁合建双联塔斜拉桥,其设计突破了传统桥梁结构——上游侧承载时速350公里的渝万高铁,下游侧铺设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实现“一桥双用、公铁同层”的立体交通格局。在钢梁架设环节,通过32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位移等12类数据,结合5G传输与BIM模型动态联动,将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550吨重的钢梁如同被“数字牵引绳”精准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桥梁架设的粗放式作业方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架梁吊机配备的双重制动系统与棘轮棘爪自动换位装置技术,让重载设备在长江风浪中实现“毫米级微操”,彰显中国装备制造的精密化水平。

撬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点。石沱长江大桥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其建成后将重庆至万州的时空距离压缩至1小时内。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这座大桥如同一条“经济动脉”,不断推动重庆东站枢纽经济、涪陵临港经济、万州开放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将川东北、渝东北地区纳入全国高铁网络,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了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

在毫米之间诠释责任担当的工匠精神。当首节钢梁精准落位的那一刻,不仅是一个工程节点的完成,更是一代代桥梁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的传承。大桥建设的每一个节点突破,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面对长江汛期提前、施工场地受限等挑战,中铁大桥局参与建设的班组平均工龄超过15年,他们将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超级工程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在滑移支架定位、桥面板叠合等关键工序中形成23项工艺创新,创造了18天完成首台吊机拼装、20天完成第二台吊机调试的“中国速度”。

这座矗立在长江之上的超级工程,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也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着波澜壮阔的铁路发展蓝图。当科技力量与战略的图纸相遇,当工匠精神与时代使命交融,中国基建必将继续引领世界桥梁工程迈向更高水平。(孙文懿、薛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