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肢体解构“MEN”的多重面孔——现代舞剧《我·们》首演引发观演热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5:2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5: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8日,四川大剧院灯光渐暗,一场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关于当代男性生命历程的舞蹈对话正式开启。全男班现代舞剧《我·们》在这里完成首演,用80分钟无中场休息的沉浸式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当代男性在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中挣扎、蜕变的生命图景。首演当晚,剧院座无虚席。

《我·们》由国家级专业创作团队倾力打造,汇集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院团舞蹈首席、获国内外顶级奖项的舞者及主创团队。该剧由90后获奖导演薄乐领衔主创,这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青年才俊曾凭借杂技剧《先声》《天山雪》等作品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舞者阵容同样星光熠熠,国家一级演员马垣涵曾参演杨丽萍舞剧《孔雀》全国巡演并获得首届《新民族舞大会》冠军;吕光涛凭借舞剧《五星出东方》获得“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拥有近20年专业杂技表演经验的丁嘉恒曾凭借杂技剧《聊斋遗梦》获第十届艺术节奖,并在武汉《汉秀》担任主演长达10年。

该剧以“MEN”与“我们”的双重解读为核心,通过九个主题章节,以多篇章的舞台呈现与象征化的舞蹈肢体,展现男性在成长与社会规训中的梦想、挣扎与自我和解。舞者与观众现场互动,将这些成长轨迹转化为极具艺术感染力与思 想穿透力的舞台 语言。

首演前后,《我·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种从剧场到社交媒体的延伸讨论,让《我·们》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成为一次关于成长、关于身份、关于自我认知的公共对话。

《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开拓了全男班现代舞剧的创作路径,更在于它以高水准的艺术表达介入了当代社会的核心议题。在性别话语日益多元、身份认同愈发复杂的当下,这部作品没有简单地强调“男性困境”,也没有陷入性别对立的窠臼,而是将男性的成长经验置于更广阔的人性维度中进行审视,通过舞蹈的形式,实现了情感的普遍传递与价值的深层共鸣。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我·们》证明了现代舞不只是形式实验,更可以成为社会观察的有力工具。这种将艺术创新与社会关切相结合的创作路径,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据平台信息,11月12日至13日在重庆大剧院持续上演。这部以“肢体为语言、以舞台为镜”的现代舞剧,正在用高水准的艺术创作,为当代人提供一次审视自我、理解他人、思考成长的机会,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如何回应社会关切、传递时代声音提供了有益探索。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