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秦巴深处“金叶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7 14:4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07 14: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清晨六点,鄂西北秦巴山区的薄雾还缠着山腰,竹山县梁家烟叶收购站的铁门“吱呀”洞开。75岁的曹家寿背着半篓烟叶,踩着露水第一个赶到,收购站技术员小杨早已候在门口:“曹老伯,您的‘老伙计’又来啦!今天给您走‘早间绿色通道’,不用排队!”曹家寿咧嘴一笑,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金黄的烟叶——这双手种了20年烟,如今在收购站的“暖心服务”里,正续写着“土地情缘”。从单纯的烟叶“收购点”到烟农的“暖心窝”,再到共富路上的“连心桥”,梁家站的蜕变,恰是秦巴山区“一片金叶带富一方”的生动注脚。

老把式的“省心经”

“孩子们在城里买了房,说接我去享清福,可这烟田,比亲娃子还亲!”曹家寿蹲在检验台前,非要亲手把烟叶摆得整整齐齐。他的背驼得像张弓,却能准确说出每片烟叶的“生日”——哪天移栽、哪场雨浇过、哪片叶晒足了太阳。在梁家站周边4个行政村,像曹老伯这样年过七旬的“老把式”还有好几位,他们守着祖辈传下的烟田,也守着“一锄一镰”的农耕记忆。

“不能让老手艺断了根!”梁家站站长范学涛带着团队琢磨出“银发烟农三心服务”:省心,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全程陪办卸载、验级、结算,老烟农交烟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40分钟;贴心,把国标分级标准制成“大字彩图手册”,配上“叶片比手掌长、颜色像橘子红”的通俗口诀,预检员在烤房旁“手把手”教;暖心,每年春耕前组织“党员技术队”上门,给老烟农的烤房换温度计、修鼓风机,2024年已检修设备360余次。

“以前交烟要扛着走3里地,现在开着三轮来接;以前算账靠手写,现在钱直接进卡!”曹老伯掏出存折,2024年种烟收入4.8万元,比3年前多了2000元。他指着收购站墙上的“服务承诺”笑道:“你看这‘代搬运、代登记、代结算’,咱老骨头不用再遭罪,烟叶照样卖上好价钱!”数据不会说谎,梁家站“银发服务”覆盖全部老年烟农,带动他们亩均增收420元,年节省交烟时间超1800小时,老烟农们说:“这站子,比自家娃还知冷知热!”

新农人的“定心丸”

“华勇,你35亩烟田的合同已审核,种烟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我!”主检员张加兵指着手机上的电子合同说道。45岁的华勇曾因妻子患病陷入困境,如今靠着“技术+合同+保险”三维保障,成了村里的种烟能手。

“以前总听人说‘烟叶是金叶子’,可我刚承包烟田那会儿,连‘中桔二’和‘中桔三’都分不清,急得蹲在地头薅头发!”华勇说起第一年种烟的经历,忍不住摇头苦笑。如今他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当年烤焦的烟叶照片,备注着“多亏烟站的‘田间课堂’,把技术员请到了我的烤房边。”

华勇口中的“田间课堂”,是梁家站针对新农人定制的“技术闭环培训”。每月技术员带着新烟样品走进烟田,把“膜下移栽”“三段式烘烤”等技术编成顺口溜:“移栽深一寸,根系扎得稳;烘烤分三段,颜色赛金砖。”2024年开展培训23场次,烟叶烘烤损失率从15%降至8%。

更让华勇安心的是“合同刚性管理”。“你看这合同,写得明明白白!”去年冰雹灾害中,3亩受损烟叶获保险赔付2.8万元,技术员还教他“残叶复烤”,额外挽回1.2万元。“以前种烟是‘靠天吃饭’,现在有合同、有技术、有保险,咱就能放心往前闯!”华勇的账本记录:2024年收入12.3万元,不仅还清外债,还新盖了砖房。目前梁家站13户新农人全部签订规范合同,户均年增收4.2万元,5户培养出大学生。

共富路的“公平秤”

“中桔二,重量52.3公斤!”司磅员老欧盯着屏幕按下确认键,烟农王大姐看着电子屏笑了:“以前怕‘看脸定级’,现在全靠密码说话,这公平秤,咱信!”

为守住“公平”底线,梁家站推行“三重验级机制”:烟农交烟先进行预约,分级员“盲评”;验级数据实时上传线上平台,全程留痕,烟农在手机上即可查看;设“异议复核台”,去年受理复核申请36次,满意率100%。王大姐曾对“中桔二”定级有异议,“评级仲裁小组”30分钟内复核,最终维持原级。“你看这分级对照卡,叶片长度、油分含量,一分都不差!”她拿着定级单,上面“中桔二”三个字格外清晰。

公平之外更有共富密码。梁家站构建“五公里服务圈”,设3个临时预检点,烟农交售路程缩至半小时内;组建专业化服务队,整合农机36台,提供“机耕、植保、烘烤”的一体托管。2024年,梁家站辐射区域烟叶产值突破10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1.6万元。

日头西斜时,晒场上的烟叶堆成小山,曹老伯揣着卖烟钱去给孙子买钢笔,华勇忙着联系合作社申请增加种植面积,王大姐哼着山歌走向烟田——那里,新一季的“金叶子”正迎着阳光生长。

从“收烟叶”到“暖人心”,从“保公平”到“促共富”,梁家站早已不是单纯的收购点。它是老烟农的“记忆锚点”,是新农人的“梦想支点”,更是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黄金纽带”。一片片“金叶子”带着山民的汗水与希望,在产业链上流淌成河,最终汇入“共同富裕”的江海。这藏在叶脉里的“共富密码”,正书写着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图片由高竹、李妤涵、黄靖园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