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洒满桐柏县清淮街道西关社区广场,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笑容满面。“以前这儿路灯不亮、排水不畅,下雨天出门得蹚水,晚上散步摸黑走。现在路平了、灯亮了、环境美了,我们每天都愿意来这儿遛弯锻炼,特别舒心!”酒厂小区居民刘元亭的感慨,道出了清淮街道“十四五”期间的蝶变。从基础设施薄弱到人居环境靓丽,从治理效能不足到平安底色鲜亮,清淮街道以党建为笔、民生为墨,在城市更新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建统领聚民心
“十四五”开局以来,清淮街道立足“全县社会治理主战场、城乡融合主阵地、服务发展主力军”定位,以省委基层高效能治理“五基四化”为统领,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末梢。为破解“小马拉大车”服务难题,街道将原8个社区优化为14个,实现“小社区、大服务”的精准化管理目标;同步建立社区优秀人才库,动态储备28名后备干部,为基层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党建品牌的“百花齐放”,更让服务贴紧民心。街道在全市率先唱响“千名党员联万户”品牌,2900余名党员与27000户居民“联户结亲”,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打造“党旗飘楼栋服务百姓家”“党建+全科网格”“板凳恳谈会”“红色驿站”等特色品牌——在“板凳恳谈会”上,党员干部与居民围坐一起,听诉求、解难题;在“红色驿站”里,环卫工人、快递员能喝上热水、歇脚充电。一个个党建品牌,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项目助推换新颜
“项目为王”是清淮街道推动发展的核心思路。“十四五”期间,街道全员上阵抓招商、促投资,成功引进博元再生资源、汇州车辆配件、新鑫智能钢化玻璃等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4个,总引资额达18.6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街道聚焦民生短板,申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个,覆盖78个老旧小区,争取项目资金1.3亿元;申报政策性项目11个,总投资额超20亿元,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城市更新既提“颜值”也增“气质”。实施背街小巷“四化”工程,先后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小巷65条,整修排水管道3万余米,增设路灯1382盏,解决了居民区“出行难、排水难”的痛点;打造豫南花园、淮河源小区等精品示范小区,增设了一批便民广场和文体健身设施,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美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多元治理暖民心
“晚上散步,路灯亮、夜景美,还有民警和网格员巡逻,心里特别踏实。”银凤小区居民姚峰说。这份安全感,源于清淮街道构建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党建+全科网格+人大代表双员服务+政协委员工作室”四位一体治理模式,打造“1+4+14+171”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高标准建设的街道综治中心,更是治理效能的“聚合点”。中心整合综治、司法、派出所等12个部门力量集中办公,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只跑一次腿、办成所有事”。在科技赋能下,街道将雪亮工程、高空瞭望、鱼眼鹰眼监控并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智慧门牌”,民警、辅警、网格员联动巡查,构建起“全覆盖、无死角”的治安防控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街道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建成1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助餐、助医、助娱服务;累计办理低保五保1856户,救助特困家庭3267户,帮助112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为5826人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切实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弱有所扶、壮有所为”。同时,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等活动230余场,参与群众达4.5万余人次;选树先进典型,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从党建引领强根基到项目建设增动能,从城市更新提品质到多元治理保平安,从民生服务暖人心到文化繁荣树新风,“十四五”期间,桐柏县清淮街道以实干作答、用成效说话,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如今的清淮街道,环境更美、百姓更富、社会更安,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图/杜福建 董珊珊 马哲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