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教育强国视域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原副秘书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原公使衔教育参赞宗瓦指出,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推动系统性“范式重构”。他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实施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展开介绍,阐述了其实施路径与阶段性成效。
宗瓦在以《教育强国目标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重构与战略纵深》为题的报告中强调,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传统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他表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一项系统性探索,旨在通过四个方面的重构,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重构学科结构,打破学科壁垒。该计划推动理工农医与人文社科等多学科深度融合,联合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设超过150门前沿交叉课程,强化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是重构教学体系,推动生态共建。计划注重构建分层递进、资源协同的教学体系,将国际课程与师资系统引入国内高校,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并带动本土教师能力提升。
三是重构育人模式,强化科研驱动。计划以科研实践驱动学习过程,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究、团队协作并接受导师指导,着重培养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四是重构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导向。项目引入了涵盖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推动人才评价从注重分数向关注能力与潜质转变。
宗瓦同时提到,在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与风险防控机制,以保障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覆盖全国160余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参与比例超过50%,累计培养学生规模突破10万人次。该计划为我国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也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支撑。
论坛期间,该计划引起与会专家与高校代表的广泛关注。多位参会者就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共建、师资培育、评价改革等议题展开交流,认为此类探索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图片由王书涵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