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多所大学,2025级新生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学校部署的数十个官方智能体和数百个师生自建智能体,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而这只是全国高校“人工智能+”浪潮的一个缩影。
今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
教学模式重构
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北京某大学构建了覆盖5个学域、30多个学科、70多个专业、3000多门课程的知识谱系。该校老师形象比喻:“就像智能地图导航,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培养”。
北京某大学的“邮谱”自适应学习平台,构建了覆盖7000余知识点的ICT知识大陆。2025级新生王同学分享:“我可以按自己的思维路径颠倒顺序学,补救了没理解透的线性代数内容”。
教师角色发生本质转变。从“知识讲授者”变成“学习体验的设计师”,教师更注重设计融合人工智能资源的新型学习过程。研究发现,学生使用AI写代码后,更能聚焦整体程序设计和创新。
课堂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
青岛某大学创新探索“人智协作”教学模式,通过智能导师、智能助教、智能学伴三类AI角色协同,培养学生的“智慧问学”能力。专家指出:“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听’,而是‘主动问’,形成以问促学的良性循环”。
教育公平推进
人工智能正助力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北京某大学发起的“红雁AI”项目,将全国22所高校的志愿者与182所中小学跨地域对接。专家评价:“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学生‘有问题无人答’的困境,更教会他们如何主动寻求帮助”。
西北某大学建成西北地区首个师范生AI智能实训系统。高校跨省携手共建“教师教育人工智能实验平台”,打造了师范教育数字化协同育人新样板。
教师角色重塑
在AI时代,教师的核心作用不仅未被削弱,反而更加重要。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新国育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星教授历经两年时间,通过实地调研、线下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得出重要结论:“在价值观引导、情感交流和复杂问题思辨等方面,真人教师的引领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新国育仁研究院近期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是“颠覆性影响”,不仅仅是提供了新工具,更带来了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各方面的巨大变革。随着高校纷纷将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纳入通识教育,智能化教学环境加快部署,高等教育正在打开大门迎接这场深刻变革。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