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薯业飘香。10月31日,由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宜宾市甘薯产业现场观摩会在高县举行,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技术专家、相关企业和专合社及高县庆岭镇甘薯种植大户、叙州区观音镇马铃薯种植户等180余人齐聚一堂,以“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为主题,通过沉浸式观摩、精准化培训、开放式研讨,全面展现宜宾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张德银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全程主持会议。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张英,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春海,高县县政府副县长龚平,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詹映红副院长出席会议。
一、沉浸观摩,见证科技重塑产业新图景
在庆岭镇向阳村百亩核心示范基地,一场现代甘薯种植的“科技秀”惊艳上演。集成的双拱棚育苗技术(四川省主推技术)、甘薯地膜+小拱棚覆盖育苗生产技术、“四改一防”高效栽培模式、玉米/甘薯套作种植技术、甘薯小象甲全程防控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等创新成果集中亮相,配合机械化杀秧收获现场演示,勾勒出“轻简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甘薯产业新范式。
最振奋人心的当属“川薯234”现场测产环节。专家组实测数据显示:核心区平均亩产高达3412.25公斤,较传统种植模式实现127.48%的跨越式增长,亩均增收1912.25元。这一数据生动诠释了“良种+良法”带来的增产潜力,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信心。
与会代表走进高县复兴镇顶古山薯业产业园,亲眼见证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系)与18级旋流精制技术的完美融合。这项实现淀粉提取率与品质双提升的尖端工艺,标志着宜宾甘薯加工迈入精细化、高端化新阶段。
这些技术覆盖甘薯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加工全链条,为种植户提供了丰富且实用的技术保障。
二、智慧碰撞,共绘产业发展新路径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谭文芳研究员的专题报告,深入剖析四川省甘薯产业前沿动态,精准把脉宜宾发展方向。市植保站文刚站长带来的小象甲综合防控方案,为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经验交流环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海研究员对测产结果进行了点评与鼓励。兴文县、筠连县、叙州区与多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代表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高县探索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维联动机制,通过全链整合、价值共享,成功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产业生态,成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典范样本。
三、凝聚共识,开启产业振兴新篇章
会议凝聚了“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以融合提升价值链”的广泛共识。下一步,宜宾将重点推进四大战略:强化科技赋能,构建“产学研推”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新型主体,打造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梯队;深化三产融合,拓展精深加工与电商新业态;创新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户深度参与价值分配。
本次观摩会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会,更是一次思想启迪会、行动部署会。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借鉴高县经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宜宾甘薯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强大的“薯光力量”。(图片由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杜勇利 杨春菊 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