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护书佑文。杭贵共襄,文澜精神。
11月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云岩区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支持的“阳明之旅·‘穿越鹿冲关’系列文旅体主题活动——从文澜阁到地母洞主题文化交流”,在文澜阁《四库全书》曾经的秘藏地、贵阳鹿冲关公园举行。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耗时13年编撰而成,共约8亿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文献集成,因此具有“东方文化金字塔”之称。为保护这一国宝,先后抄写七套,并分别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书阁,但多部书在历次战火中先后被毁。其中,藏于浙江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历经坎坷,并在抗战期间上演辗转数千公里的文化苦旅,最终在贵阳鹿冲关地母洞秘藏5年8个月,成为中国文化抗战的奇迹之一。
当日,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图书馆、贵州省社科院、贵州大学等多个机构或民间团体的多位专家、网络达人共聚一堂,一起重温文澜阁《四库全书》波澜壮阔的西迁故事、在贵阳秘藏保存的过往,以及先辈们在国难之际千里护书的壮举和由此构筑的文澜精神。
主旨演讲阶段,浙江省图书馆副研究员陈谊带来“杭贵共襄 文澜精神”的分享,详细讲述杭州、贵阳两地关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护接力和精神传承。在陈谊看来,浙江和贵州两省人民因保护阁书所形成的藏书护书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两省文化交流的根脉,以及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动器。这种沉淀与升华,就是一种重视古籍文献、保护语言文字、守护精神文脉的“文澜精神”。而这,也是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藏书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更是杭贵两地文化同频合璧的最佳注释。
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赵青分享了贵州人与《四库全书》的渊源,以及贵州人寻书、护书、抄书等历史。她说,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先辈们,从浙江到贵州、从杭州到贵阳,共同守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种将国家文化遗产置于地域利益之上的格局与担当,是当代学术共同体应该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同时,贵州学者和高校抄录书中贵州相关史料的努力,是战时文化资源内迁惠及后方学术建设的典型案例,这启示我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应有意识地将国家级的文化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学术资源相对薄弱的机构倾斜,以促进全国学术生态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圆桌对话”阶段,知名媒体人赵宇飞、小说家冉正万、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钟海珍、《文史天地》副主编姚胜祥,共同围绕“《四库全书》的贵阳情缘”这一主题进行分享。在赵宇飞看来,除了保护、传承、传播好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故事,还要在活化上下功夫,如以此为契机,进行电影、书籍、活动、研学、文创、申遗、短视频等开发。钟海珍分享了个人参与的地母洞寻找、保护库书史料挖掘、文澜院修建、书籍影印等故事,希望把文澜院这一平台搭建好,把库书西迁这一历史讲述好,从而更好把文澜精神传承下去。冉正万说,自己去年发表的小说《黔灵山》,其实是以原浙大文学院院长梅光迪为主人公,写了浙大西迁和文澜阁《四库全书》入黔的故事,如果早参加这样的活动,那作品肯定会写得更好。在姚胜祥看来,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不仅是护书故事,更是在儒家文化在面临外族入侵时的应急范式,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此外,黄德本、任勇、吴倩华三位浙大校友代表,也围绕“西迁行·浙大校友情”这一主题,分别从各自的工作和研究领域进行分享。他们一致表示,浙江与贵州渊源深厚,愿以浙大校友为纽带牵线搭桥,进一步讲好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故事,传承弘扬文澜精神,为贵州文化建设多做贡献。@林屿鹿、@老孟精读贵州、@0851逛贵阳三位网络大V代表,则围绕“新媒体讲好文脉故事”进行分享,表示将讲好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接力保护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贵阳、爱上贵阳。
全媒体记者: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