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1日长沙讯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决策部署,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长沙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长沙市演艺新空间(小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演艺新空间十条”)。该措施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当前,文旅消费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游客与市民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沉浸化。以小剧场、特色空间为代表的演艺新空间,以其灵活的形态、丰富的业态、紧密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剧院的边界,将演艺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和城市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在长沙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演艺新空间正以其灵活多元的形态,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新选择、艺术表达的新阵地。从太平街的脱口秀小剧场到后湖的实验戏剧空间,从大学城的原创音乐现场到商圈的沉浸式演出,这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演艺新空间,正在重新定义长沙的文化生态。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亦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消费市场活跃。“演艺新空间十条”的出台,正是基于对这座青年友好型城市文化特质的深刻理解,着眼于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创作环境,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让演艺新空间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活、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据了解,“演艺新空间十条”将立足长沙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把握产业趋势,将演艺新空间发展置于省市文旅发展战略全局中统筹推进。政策的出台意义重大,一是提升省会文化辐射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建设“演艺名城”,将长沙的演艺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二是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的有效途径,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繁荣夜间经济,带动关联消费;三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创新实践,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演艺新空间十条》内容全面,针对性强,覆盖了从规划引导、空间建设、业态集聚到内容创作、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的全链条,亮点纷呈。
一是目标引领,共建演艺名城。文件开宗明义建设“演艺名城”,并积极推动将其纳入省市“十五五”规划。聚焦“三年百个小剧场”目标,将其细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发展任务,体现了省市高度的战略协同。
二是资金加持,点燃发展引擎。省、市两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演艺新空间发展。扶持对象精准聚焦具备现场表演功能、多业态融合的各类空间。扶持措施实实在在。
集聚发展有奖励。对重点区域(如“五一商圈”及各区县重点区域)内成功招引项目的物业方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对以灵活方式参与运营的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项目建设给补助。鼓励国有企业、重点景区等优化空间利用,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演艺新空间。对引导发展重点区域内新建或改建项目的投资方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运营创作强激励。每年对符合条件的运营方给予最高30万元运营补助;对原创剧目出品方给予最高30万元创作补助;对赴省外巡演给予最高15万元补助。
人才市场双培育。对符合条件接收应届毕业生的运营方给予最高5万元补助;对合作票务平台开展惠民促销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三是融合创新,打破业态边界。大力倡导“演艺+”“+演艺”模式,推动各类艺术形式跨界融合,明确支持沉浸式、互动式演艺新业态,鼓励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演艺空间,促进文旅商体深度融合。
四是生态培优,营造创作热土。支持成立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开展培训、认定标杆,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特别强调优化消防、演出审批等服务,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旨在营造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五是宣传联动,引导全民关注。组织省市媒体集中宣传、利用公益广告屏发布信息、制作手绘地图、纳入旅游线路、发放惠民优惠券等,多措并举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有效扩大消费市场。
为确保“演艺新空间十条”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长沙市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同,明确责任,多措并举狠抓政策落实,助力长沙打造“演艺名城”,为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