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实现基于熔盐堆的钍铀核燃料转换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牵头建成的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简称"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

我国首次实现基于熔盐堆的钍铀核燃料转换

来源:中国日报 2025-11-01 09: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日电(记者 吴婉珍 李梦涵)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牵头建成的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简称"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初步证明了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国际熔盐堆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这是钍基熔盐堆(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简称TMSR)研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国未来钍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可行方案。

钍基熔盐实验堆堆本体吊装(供图)

熔盐堆是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是国际公认最适配钍资源核能利用的堆型。这一技术路线契合我国钍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更能与太阳能、风能、高温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煤气油化工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多能互补低碳复合能源系统,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钍基熔盐实验堆堆主体装置航拍(供图)

2011年,面向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由上海应物所牵头实施,任务是钍基熔盐堆核心技术能力发展和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研发。依托中国科学院体系化、建制化优势,集聚了一支协同创新队伍,成功组建并培育了一支数量和质量均居国际一流的钍基熔盐堆专业研发团队。专项实施期间,近百家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集团深度参与研发与工程建设,攻克了实验堆设计、关键材料与设备研制、安装与调试及堆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材料、装备与技术从实验室研发到实验堆工程验证的重大跨越,实验堆整体国产化率>90%,关键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供应链自主可控,钍基熔盐堆相关技术产业链的雏形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

钍基熔盐实验堆堆主体装置航拍(供图)

2017年11月,实验堆选址落地武威市民勤县。2018年11月取得国家核安全局场址选择审查意见书;2020年1月取得建造许可证后开工建设,2020年3月浇灌第一罐混凝土(FCD),2022年5月完成设备安装、9月完成装料前调试;2023年6月7日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2023年10月11日实现首次临界;2024年6月17日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堆出口温度650℃;2024年9月20日取得实验堆加钍实验特许(为全球首个实验堆加钍实验特许),2024年10月完成世界上首次熔盐堆加钍,在国际上率先建成独具特色的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目前,科研团队正围绕加钍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钍基熔盐实验堆堆主体装置航拍(供图)
钍基熔盐实验堆堆厂房大厅(供图)

实验堆的建成并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为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蓝图转化为路径清晰的"作战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率先实现钍基熔盐堆的工业应用提供核心科学技术支撑。下一步,上海应物所将通过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能源领域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钍基熔盐堆产业链和供应链。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

【责任编辑:韩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