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科技创新与社会保障

樊纲:科技创新与社会保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1 13: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1月1-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第9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以下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原院长樊纲的发言。

首先祝贺中改院34周年,一晃34年了。我参加过中改院成立以后的国际会议,最开始的时候条件没有那么好,挤在小小的会议厅里但人是满满的。

我讲的题目是科技创新与社会保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AI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可能会深入到产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它确实可能会替代人类,会产生社会的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三位经济学家,他们两篇论文其中一篇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就是所谓的破坏性创造。这些破坏性创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能对现有的产业、现有的企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另一方面的破坏性影响,对原有的工作就业产生毁灭性影响,特别是现在的新技术是人工智能假设要替代很多人工。

这些就会产生人怎么办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思考创新带来的好处,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要看到科技新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这里也涉及到体制改革,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我们怎么托底,落后的企业要被淘汰,怎么建立一套社会机制,使淘汰更加顺畅,社会保障要托底,要有足够的社会保障和资源能够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体制是一个大的概念,怎么能够加大保障?在这,我们想到它需要资源,当然,还有税收、经济增长等等都需要,我们还有一个重大的资源可以利用,就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公共资产,要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增长遇到问题的时候,宏观稳定就是最大的公共品,而在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时,科技发展、社会稳定是最大的公共品。公共品需要用公共资源,公共资源要为公共品的提供作出贡献。因此,我们要想到要利用好我们这个优势,其他国家没有这么多的公共资产,怎么用好,使我们既能持续发展又能够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促进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