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扩:“十五五”有效释放内需潜力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张军扩:“十五五”有效释放内需潜力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1 13: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1月1-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十五五’: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第9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在全体大会发言。

很高兴参加第91次中国改革国际研讨会。衷心祝贺中改院34岁生日,也祝贺迟院长。我围绕“十五五”扩内需问题与大家交流两点看法。

一、消费需求潜力的有效释放需要更加突出结构性对策。

毫无疑问,能否有效释放内需潜力特别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对于“十五五”期间经济能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关键且基础性作用。导致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既有短期外部因素冲击及市场波动性原因,更有中长期结构性原因。所谓中长期结构性原因,主要是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有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社会保障相对不足、居民预期不稳、消费信心不强问题。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受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形成了比较强的节俭意识和储蓄动机。现在住房问题可能有所缓解,但其他几个方面的压力犹存。因此,解决消费率结构性偏低的关键,是要大力度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形成长期稳定的安全保障意识。而服务性消费不足,则既与保障水平和消费能力不足有关,更与服务供给侧能力不足、面临不少短板弱项有关。

基于以上认识,“十五五”充分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潜力需要标本兼治,更加突出结构性对策。一是逆周期性鼓励消费政策,要在总量不减、持续用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商品性消费的支持范围和结构,并以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性消费,特别是要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方面问题,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提振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二是要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水平变化需要,以较大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我国居民的安全保障预期和消费信心。三是加大供给侧政策力度,要通过减少准入限制、优化监管政策、加大国内标准、品牌、环境建设力度等举措,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特别是要针对国内急需而供给难以满足的服务消费领域,加大对内放开和对外开放力度,尽快通过市场力量引入优质服务供给资源更好满足需求。

二、投资需求空间依然不小,也需要通过体制和政策创新来支持。

“十五五”期间充分释放和扩大有效投资,有两个关键着力点,一是要加快形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投资止跌回稳。二是要大力提振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实际上,在房地产大规模扩张结束之后,如何推动形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而顺利实现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新旧转换,是各国现代化过程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既关乎当前经济的稳定回升,也关乎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稳定增长。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虽然过去那种以解决住房短缺为特征的大规模甚至粗放式房地产投资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但以解决住房“好不好”为主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然很大,这既包括居民对更高品质住房的调换需求,也包括对老旧楼房、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问题在于,这些方面投资需求虽然不小,但却很难通过过去那种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来实现,更不会再有土地财政那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这些投资潜力,需要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创新探索,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厘清不同主体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好政府、企业、业主、社会等各方的作用和积极性。

关于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除需通过持续的扩大内需政策来加以应对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稳定和提升企业预期和信心。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非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评估和协调,避免一些正确的政策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或层次加码而对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干扰。

另外,在对外资开放方面,近年来我国已经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在服务业开放方面也采取多项措施,力度越来越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相关改革还存在不少差距,限制了开放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十五五”期间,要在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扩大开放领域的同时,按照中央要求,通过“边境后”改革的深化,充分发挥开放政策对吸引和稳定外商投资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