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公楼到“通江达海”:一座千年古县的“江海”雄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1 10:1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31 10: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年好景至,橙黄橘绿时。10月30日,“向江图强谱新篇”网络媒体行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来到江西九江彭泽县,看长江奔腾,观经济发展,寻千年文脉。

水运彭泽 向绿向新

长江之滨,彭泽港区塔吊林立,气势恢宏。

“呜——”九江红光码头内,货轮穿梭,作业区热闹非凡,“鄱阳—九江—上海”航线货轮汽笛长鸣,一艘集装箱货轮搭载着刚刚装船的货物,从码头缓缓驶出。一幅繁忙的“秋日货运江景图”在采风团一行面前徐徐展开。

“这条‘赣沪通’高效物流新通道 ,让江西内河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无缝链接。”彭泽县红光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新星表示,所有外贸集装箱从红光国际港出港至上海洋山港或太仓港转运海船直通世界156个国家,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

位于彭泽县的红光码头,占用长江岸线2700米,是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今年1-7月,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5万标箱,预计全年完成40万标箱。

“传统印象里,码头刺鼻油烟味经久不散,发电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但这里很干净,有一种现代化的美感。”网络大V沐子酱站在红光码头作业区,看着“洁净美”的现代化码头,忍不住感慨道。

近年来,彭泽县以建设“美丽九江”和“美丽长江岸线”为目标打造“无废码头”,通过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强化码头污染物管理、完善环保设施设备、优化港区环境等方面,全力提升港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指数。

陶狄文化 千年回响

彭泽港区向东,便来到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彭泽段)。拥有46.5公里长江岸线的彭泽,千年文脉与长江文化在此交融。

五柳书院和狄公楼,隔楼相望,更添历史厚重感。登狄公楼凭栏远望,碧波如镜,绿意葱茏。采风团一行循着长江岸线,看着五层四檐、顶置宝瓶的仿古建筑,一边领略彭泽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一边聆听这千古流传的归隐佳话。

彭泽,不止青绿,更有陶狄。前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有狄仁杰“为民请命不怕丢官”。二人相隔287年,先后来到彭泽当县令,护佑一方百姓。这方土地也成为了“爱民清廉”的活教材,文人“气节”上演千年回响。

“陶狄文化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入世担当’与‘淡泊高洁’的两种精神境界,是彭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来自国际在线的汪婕表示,“来到彭泽既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又能看到码头客运,有一种古今交融的美。”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彭泽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坚固基石。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彭泽段)建设以“长江文化”为核心,串联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红色精神与田园诗韵,旨在展现彭泽作为“千年古县治”的文化底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特色名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