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外语院系书记、院长(主任)论坛在黄淮学院顺利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9 17:1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9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0月24—26日,河南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外语院系书记、院长(主任)论坛在黄淮学院举行。论坛由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黄淮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以“创新·融合·担当”为主题,汇聚全国及省内高校外语界专家、院(部)负责人等百余人,围绕外语学科建设、课程思政深化、数字化转型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推动党建引领外语教育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新时代外语人才提供智慧支撑。

论坛开幕:擘画蓝图,开启新程

10月25日,论坛正式开启。黄淮学院校长马玉霞首先为大会致开幕词。她阐述了新时代外语教育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应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深化跨学科融合,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并呼吁各高校携手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闫治国在致辞中对河南省外语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外语教育应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服务国家大局,彰显使命担当,推动文语融合讲好河南故事,拥抱数智变革创新教学模式。他建议各方凝聚共识,共促河南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翻译室主任陈国良在致辞中指出,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他强调应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外语教育与外事工作新格局,并以“翻译河南”工程为抓手,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外语资源服务地方发展,共同提升河南国际影响力与开放水平。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发成结合论坛主题,分享自身思考。他强调外语教育要坚持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并立足时代,探索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外语教育新形态,培养“懂语言、知国情、精专业”的新时代高层次外语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与河南发展。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安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单伟龙表示分会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推动数智融合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论坛模式获教育部肯定,形成“河南经验”;指出本届论坛应聚焦党建引领、AI赋能等前沿议题,通过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推动外语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省建设。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国际传播中心商务运营部主任刘鸽阐述了媒体与高校在外语教育和国际传播中合作的重要性,指出中心通过打造文化出海产品,实现了全球传播覆盖。她期待与高校深度合作,将真实国际传播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产学融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强调外语教育应以创新筑牢学科发展根基,以融合深化育人体系建设。外研社始终以数字化和国际化战略为引领,实现“三进”与“四新”深入推进的教材创新,教学平台与实践平台相辅相成的教学创新,教研能力与数字素养同步提升的教师创新。

开幕式由黄淮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姚汝贤主持。

赛事启动,为国育才:“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河南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发布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河南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启动仪式。大赛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进”工作纵深发展,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提高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大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引导选手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涵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拓展知识广度、思想深度,展现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是展现大学生外语能力、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平台,对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马玉霞校长、闫治国处长、张发成副会长、张加民书记、钱建成部长、常小玲副总编辑参加发布仪式。

主旨报告:远见卓识,凝聚共识

当前,国家新文科建设与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为外语学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主旨报告紧扣时代命题,特邀权威专家深入探讨外语教育如何守正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提供高层次的思想启迪与路径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以“教育大模型的构建与教学应用创新实践”为题,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过教育大模型精准实现从教师教学宏观策略到微观行为全景式分析,一体化智能服务教师全周期发展的创新实践,并深入剖析了AI教育应用的六大核心关系,呼吁各方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教育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构建教育新生态。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扬州大学原副校长俞洪亮的题目是“服务强国建设的外语教育教学变革:内涵新义和发展坐标”。他认为高等外语教育的变革应围绕“中国立场、文明互鉴、技术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坐标,树立“教育是政治、民生和战略”的国家教育观,构建新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的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发展,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型外语人才。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加民聚焦“党建引领谋共识 同题共答聚合力——新时代外语院系党建工作的思考”,强调在教育强国建设大背景下,外语院系要落实《普通高等学院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促进党建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引育、科技创新、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题论坛:核心聚焦,共绘宏图

数智技术正深刻重塑外语教育生态。10月25日下午,会议进入主题论坛阶段,聚焦“数智赋能”与“创新路径”,汇聚六个前沿报告,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AI融合研究到区域特色实践,全方位探索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与使命担当。

河南省普通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教务部部长钱建成以“以生为本 多元赋能: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题发言,指出学校通过重塑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丰富培养模式、推行数智赋能等方式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打造“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的重要保障;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港就“生成式AI融入的外语教育研究:话题挖掘、文献梳理与成果产出”展开分享。他系统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强调研究时应结合量化与质性分析应对教育场景的复杂性,通过AI驱动研究路径与方法创新;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分会会长,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张红通过“工科赋能,数智融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创新路径与区域发展担当”,指出学校依托工科优势,构建“英语+能源/数据”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动“三段递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并打造“师资—课程—实践”三维协同生态,实施双导师制与成果认证改革,培养精通外语、胜任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带来“数智赋能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表示学院以“云—台—端”一体化智慧教学资源平台为依托,推动外语教育手段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构建“教—训—评”一体化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新宁的题目是“‘HEALTH’”: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他指出院党委结合理工类学校外语学院特点,探索运行“HEALTH”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学院发展融合点,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高级总监韦亚菲围绕“数智化赋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出“五位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指出应以数字教材迭代、智慧课程重构、XR+AI沉浸式实践资源建设、AI教学平台与智慧教学服务升级为关键抓手,推动外语学科战略升级,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论坛现场还搭建了“外研社、外研在线数字体验区”,通过视频短片、触控一体屏、VR头显设备、宣传图册等多种形式,直观、详细地展示了自身以尖端信息技术赋能高等外语教育教学的创新探索和优秀成果。其中,AI智能双模式语音教室、小U智能语言训练舱、UNIPUS虚拟仿真沉浸式XR+AI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包括AI教师助手及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AI平台在内的智慧教学软件等受到与会教师强烈关注,反馈火热。

本届论坛进一步探讨了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持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河南省各高校将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中,共同谋划河南省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篇章。(图片由北京外研在线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