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在重庆举行,年会聚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方向,吸引超220家全球汽车科技企业参展,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2026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等30余项行业标志性成果。期间,智能网联主论坛围绕“大模型上车”展开深度探讨,斑马智行高级副总裁蔡明提出“自然交互是智能座舱正确路径”,强调大模型与语音作为基础能力需适配高频场景需求,并通过“预设品牌特征+学习用户习惯”双轮驱动,推动车载AI向专属智能助理进化。与此同时,受邀专家形成核心共识:车载芯片算力突破正驱动软件定义汽车迈入“云端一体大模型”新阶段,AI技术体系将重构汽车智能化路径,加速硬件性能释放与用户体验跃升。
作为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军企业,斑马智行以自身“OS+芯片+AI”能力优势等创新成果受邀参展,现场展示如何通过“自然交互+平台级智能体”重构智能座舱体验边界,破解行业痛点。
斑马智行高级副总裁蔡明接受采访时表示,斑马智行核心竞争力在于以多芯适配为基,用底层软件和AI拉动国产芯片算力提升和落地。由此来重塑智能座舱——深耕高频场景赋予主动服务,打造并拓展全场景适配使用。目前,相关功能已落地智己LS6等车,通过多模态交互让座舱从工具变“懂用户的生活空间”。
针对智能汽车系统中“整合”与“交互”何者对用户体验更关键的问题,蔡明认为这两者密不可分,同等重要。
他将其比作AI的“感知”(交互)与“执行”(整合),二者缺一不可。斑马的全栈AI解决方案正体现了这种并重,它包含三大支柱:一是重构交互体系以实现深度感知和意图预判;二是构建智能中枢进行深度思考与任务分配;三是将车辆存量功能与互联网增量服务“Agents化”,实现高效执行。
斑马智行首席战略官邢悦补充道,行业中能做好交互的已是少数,而能实现服务闭环(如将本地生活服务整合上车)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构成了极高的技术和运营壁垒。
当前智能座舱普遍面临"硬件堆砌却体验不佳"的困境。斑马智行通过"芯片+OS+AI"战略,构建全栈自研技术体系,为国产芯片效能释放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元神AIOS具备跨平台、跨模型能力,已实现国内唯一支持10余家主流芯片企业、30余个芯片平台的多芯适配,经实测可提升国产芯片算力效能20%以上,为车企降低软硬综合成本超30%。该方案通过虚拟化技术对底层异构芯片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构建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
据了解,在此前的2025云栖大会上,斑马智行联合通义发布的Auto Omni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首次实现90%场景的纯端侧服务闭环,将交互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有效破解算力冗余与硬件利用率低的行业痛点。基于"端模型+云模型"协同架构,斑马智行打造出智能座舱AI大模型技术体系。其创新成果包括:
交互革命:首创System Agent智能体星状协同架构,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调用10大平台级智能体,实现"需求-服务"端到端直达。例如系统可主动感知用户疲劳状态,联动空调、音乐、导航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
场景突破:在IDC《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评估》中,斑马智行以6项第一领跑行业,率先实现生活服务、商务出行等场景的AI Agent闭环服务。其与智己、饿了么合作的AI外卖服务已量产落地,预计全年可创造超200亿元车载消费场景价值。
生态构建:联合400余家生态伙伴打造AI原生车载服务平台,覆盖数字娱乐、通讯办公、本地生活等全场景服务,形成"芯片-系统-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邢悦指出:"端模型是国产芯片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机遇。"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其技术方案已支持高通8397、英伟达Orin等国际主流芯片,并与宝马、智己等车企达成全球化合作,预计2026年搭载量将突破百万辆级。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加速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斑马智行通过参与10余项国家标准制定,牵头车载操作系统技术规范,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技术范式。其技术方案已助力地平线、黑芝麻等国产芯片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形成从算力芯片到智能服务的完整产业闭环。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关键节点,斑马智行以"芯片效能释放者、智能场景构建者、产业生态连接者"的三重角色,正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掌握定义权,为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据悉,工信部明确到2030年将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标准,国产芯片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通过算法创新切入市场。斑马智行的技术方案为国产芯片提供了成熟的工程环境,形成从算力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斑马智行将继续以“斑马速度”突破创新边界,为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能解决方案。
(图片由 斑马智行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