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聚焦西南减贫实践 彰显精准扶贫智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7:0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8 17: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昆明理工大学冯朝睿教授力作《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

《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以扎实的田野调研为根基、系统的理论建构为脉络,全景式呈现西南五省(区、市)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通过鲜活案例深刻阐释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伟力,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均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

冯朝睿教授深耕公共治理、乡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多年,主持 30 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学术积淀深厚。《西南地区扶贫实践研究》跳出传统减贫研究的单一视角,将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与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边疆民族特性、生态脆弱性等具体省情深度结合,通过诸多典型案例勾勒出扶贫实践的生动图景:在云南昭通,面对 96% 地域为石漠化山区、185 万贫困人口的困境,当地以 “搬不动山就搬人” 的决心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选派 3447 支工作队、2.36 万名队员逐户精准识别,厘清 24 万无户口人员底数,纠正 10.96 万低保不规范问题,在靖安、卯家湾等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让群众实现 “搬出大山、稳定就业” 的转变;西藏三有村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不仅让 180 户村民告别深山,更通过江苏省援藏资金建成村级 “幸福驿站”,以 “老幼共融” 模式解决 16 户家庭劳动力束缚,创造 342 人次就业,使村民人均收入从 3000 余元跃升至 20700 元;贵州毕节则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将石漠化山区转化为特色种植基地,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的双赢。这些案例共同构成 “政策制定 — 政策执行 — 政策评估” 的全闭环扶贫体系,见证了 1593.77 万贫困人口脱贫、334 个贫困县摘帽的减贫奇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评价:“该书最鲜明的价值在于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统一。冯朝睿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框架,将精准扶贫思想的‘系统性、靶向性、长效性’融入西南减贫的微观实践 —— 从昭通易地搬迁中的精准识别到三有村的民生服务创新,既剖析了具体举措的落地逻辑,更揭示了贫困治理与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的内在衔接,为社会保障学科赋能减贫事业提供了重要学术参考,对当下巩固脱贫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青连斌表示:“作为长期关注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研究者,我深感该书是理解中国减贫逻辑的重要文本。作者以扎实的田野调研为支撑,将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内核与西南实践深度融合,既呈现了昭通‘一户一策’识别贫困、毕节‘生态 + 产业’精准施策的细节,又提炼了可复制的减贫经验,其对‘志智双扶’‘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的探讨,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力作。”

据悉,该书不仅系统总结了西南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更通过具体案例解码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为从事贫困治理、公共政策、乡村振兴研究的学者及基层实践者提供了宝贵参考范本。(图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