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新村的村门口,晨光刚铺满“知音同行便民”的招牌,店主段堂俊就已坐在了双屏机前,指尖轻点间,“云眼看店”系统清晰呈现前一日客流轨迹,超半数顾客驻足农特产品展销区。“知音通”系统同步提醒:陈列于该区域的武当山花菇库存告急。他熟练点开“雁行商荟”小程序完成补货,开启新一天的经营。谁能想到,这家远近闻名的“数字便民枢纽”,曾是仅靠烟酒维持的冷清小店。
一、返乡青年遇困局:传统小店难承乡村期待
80后返乡青年段堂俊回到蒿口新村接手这家小店时,面临诸多经营难题:商品结构失衡,烟酒占比高达70%,非烟商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村民日常需求;经营手段落后,数据分析能力薄弱,全凭经验进货导致库存周转率低,资金占用严重;客户黏性不足,月均客流量低,复购率低;无线上经营渠道,完全依赖传统模式。“那时候店门冷清,我守着柜台愁销路,村民来问能不能代收快递,我都没法答应。”段堂俊回忆,当时他想拓展服务,又苦于缺资金、缺技术,一度让他愁眉不展。
正当段堂俊陷入困境时,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送来了破局的方法。面对传统乡村小店的经营困境,丹江烟草依托行业现代化建设意见,结合十堰市局(公司)“1+5+N”数字化运营体系,运用《“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手段”管理办法》,将这家小店定为现代化农网终端建设试点,量身定制“三步走”升级方案,手把手帮段堂俊破局。
“云眼看店”系统,精准捕捉高峰时段与顾客动线,帮段堂俊调整商品陈列,让热销品“C位出道”;“知音通”系统替代传统手账,顾客偏好、库存周转率一目了然,进货不再凭感觉;“雁行商荟”平台打通非烟商品线上订购通道,补货效率大大提高;会员积分系统更让复购率显著提升,非烟商品销量慢慢追了上来。
段堂俊通过“知音通”查看商品库存
在烟草部门6.48万元硬件投入支持下,小店旧貌换新:新的店招、地柜、背柜整齐排列,双屏机成为“智慧中枢”;休闲桌椅、空调、应急药箱、充电插排、雨伞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让村民歇脚时有家的感觉;零售区、农特产品展销区、便民服务区清晰划分,统一的“知音同行”标识更显规范,提高了辨识度与村民的接纳度。
丹江烟草牵头整合邮政、金融资源,帮小店引入快递代收代发业务,月均经手230件,养老金社保代发业务,月均服务50人。还包括小额取现、生活缴费等服务,村民不用再跑远路办琐事;设立农特产品展销区,把村民自产的干货、手工艺品摆上货架,帮乡亲们打开销路;发起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店员和村民清理库区沿岸垃圾;针对村里老人多的特点,月均组织3场社区拼单、健康义诊活动,小店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便民枢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小店,早已不是当初的冷清模样。经过系统化建设,段堂俊的店铺实现了质的飞跃,终端经营能力显著提升。月均客流从2000人次增至3000人次,同比增长50%;卷烟月均销售金额从14000元提升至18000元,同比增长28.6%;非烟商品盈利从2000元增至3800元,同比增长90%。此外,社保代发业务月均盈利110元,快递收发月均收益70元,形成了可持续的多元收益结构。从“卖商品”到“做服务”,从“传统零售”到“数字枢纽”,段堂俊的小店在烟草帮扶下,不仅成了集零售、便民、公益于一体的“数字知音驿站”,还破解了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用数字化的模式,为农网终端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本。
段堂俊通过系统查看当日客流
夕阳西下时,小店依旧热闹。孩子们来选购零食饮料,老人来买烟、取快递。这个曾经的普通小店,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服务着乡邻,温暖着人心,成为数字化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图片由 康淞然、常偲妤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