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下降、秋叶缤纷,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如期而至。为引导学生感受时节韵律、体悟中华传统节气文化魅力,示范区教体系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霜降”文化浸润活动,让古老节气智慧在校园焕发新生。
学校教室里,一场“我笔下的霜降”手抄报创作活动正在热烈开展。学生们以画笔为引,精心编排搜集到的霜降知识。有的用工整的字体誊抄“霜降三候”释义并配以豺狼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生动插图;有的用彩铅描绘柿子树下丰收场景;有的设计特色版式,将“霜降吃柿子”民谚与“补冬不如补霜降”养生常识结合呈现。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既是节气知识的汇总,更是学生对霜降文化的个性化表达。
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带着“银杏叶为何边缘先变黄”“无花果树与梧桐落叶为何有先后”等问题,开展细致物候观察。他们手持记录板,定点记录树木叶色变化、落叶进度及草叶露珠凝结情况。明志小学学生则在老师带领下走进菜地,观察植物生长特征并记录。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将“不违农时”的古训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加深对节气与自然关联的理解。
在“霜降”主题班会上,老师通过PPT展示南北方霜降习俗差异,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随后,学生围绕“霜降的‘降’是降临还是沉降”“古人为何在霜降登高望远”等问题展开讨论。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明晰节气与自然、农事、人文的关系,更思考现代生活中传承传统节气文化的路径。
此次“霜降”主题活动,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文化浸润与生命教育,让学生成为节气文化的体验者、实践者与继承者。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传统节气的理解,也潜移默化培育其亲近自然、热爱劳动、品味生活的素养,为示范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生动范例。(图/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