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为伴守边疆 用青春力量筑牢北疆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17: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4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乌拉盖管理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是内蒙古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与边境防线,草原深处,有一支闻名全国的马背警队,他们用马蹄丈量每一寸国土,用坚守护佑一方安宁。而带领这支队伍的,是34岁的蒙古族青年阿其图。这位“90”后青年用15年扎根边疆的付出,在马背上书写了“守土安民”的青春答卷。

阿其图家在内蒙古通辽市,2008年,18岁的他怀揣守家护边的初心应召入伍,随后主动申请到乌拉盖戍边,成为一名边防武警。初到乌拉盖时,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偏远的边境嘎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里再远再偏,也是祖国的土地,我得守好它。”从边防武警到移民管理警察,再到马背警队队长,他走过的巡逻路,能绕乌拉盖草原好几圈。

乌兰哈达嘎查地理位置偏远,农牧民居住分散,且辖区内有国家边境线,马背警队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阿其图深知,单靠警队的力量守护边疆远远不够,得警民拧成“一股绳”才能构筑起扎实防线。于是他牵头组建起“警民联防队”,联合辖区23名牧民护边员、党员中心户,推出“马背巡逻+牧户守望+点位值守”的防控模式,在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下,马背警队多次成功拦截试图非法越境的偷渡人员,也严厉打击了盗挖药材等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宁与生态安全。

在日常的巡逻工作中,阿其图将所有牧户都走访了个遍,在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有许多不便,阿其图便带领队员们主动帮忙,让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比如有老人不识字,无法办理证件、阅读政策,阿其图便发挥自己蒙汉双语精通的优势,上门帮老人拍摄证件照、讲解边境法规和医保政策;牧民巴特尔家要通电,他记在心上,归队后立刻联系电力公司帮忙咨询;斯琴家的草料棚被积雪压塌,他带着队员冒雪清理积雪,还联系兽医站帮着检查棚里牛羊的健康状况……时间久了,牧民们发现,警队的马背上不仅有对讲机、地图,还有帮他们代买代送的药品、生活用品、快递包裹,“有困难找马背警队”成了乌兰哈达嘎查牧民的共识。

最艰难的还是冬季的救援工作,乌拉盖草原冬季风雪肆虐,道路时常雪阻,车辆无法通行,每当接到有车辆被困的通知,马背警队都冒着严寒全员出动,在肆虐的风雪中开展救援,时常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实保障,才让群众的归家路更安全、更放心。近5年,阿其图带领队伍救援受困车辆17辆、帮助受困群众29人;帮助牧民找回走失牛羊200余头(只),调解邻里纠纷30多起,为牧户解决实际困难120余个;边境违法事件发生率连续8年下降,牧民对警队的满意度达100%,马背警队真正成了边境线上的暖心队伍。

如今的马背警队共有10人驻守,其中“90后”“00后”队员占比超七成,阿其图总会在工作中给年轻队员“开课”,路过牧民家的蒙古包,他会教“00”后队员小王用蒙古语说“家里的牛羊最近还好吗?”“需要帮忙修缮棚圈吗?”,还特意叮嘱“聊天要看着对方的眼睛,递东西得用双手,要尊重群众,群众才会尊重你。”在他的耐心带教下,队里的年轻队员很快摸清了与牧民相处的门道,还成了牧户口中的“自家孩子”,移民管理警察与牧民们相处得亲如一家。

15年的坚守,阿其图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5次,他说:“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马背警队,更是给支持我们的牧民。” (图片由李昕奥 胡尔瓦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