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来临,当最后一炕烟叶下树,道真县桃源乡的烟农韩贞波并未让他的土地闲置。年近50的老韩,从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种烟。“我这一辈子,除了种烟,几乎啥也不会。”他笑着说道。然而,正是这位“只会种烟”的老把式,如今却成了“烟+烟后菜”轮作模式的积极践行者。他抢抓农时,将烟田迅速翻整,栽下儿菜幼苗。不到一月,昔日的“金黄”已被一片“绿翡翠”般的菜地取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是道真烟草积极探索推广的“烟+烟后菜”轮作模式所带来的生动景象。
沃土“巧休养”,轮作破题“地方衰”
“种完烟就种菜,地不但没累着,反而越种越肥了。”老韩抓着一把疏松的泥土感慨道。道真山地居多,耕地资源珍贵,长期连作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烟+菜”轮作模式,巧妙地利用烟草和蔬菜在养分需求、根系深浅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天然的“生物休耕”。烟叶收完后,接茬种植生长周期短、养分需求不同的蔬菜,有效改善了连作带来的影响。同时,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精细管理及残叶还田,又为土壤补充了丰富的有机质,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的完美结合,为来年烟叶优质适产打下了坚实的地力基础。
资源“全盘活”,设施共享“降成本”
“我们育苗用的棚、田间管理的路,都是种烟时建好的,现在种菜直接就能用,省了一大笔钱!”老韩算起了经济账。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农业资源的高效整合。在时间上,它实现了“烟叶—蔬菜”的无缝衔接,让秋冬季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杜绝了土地闲置。在设施上,烟草行业投入建设的育苗大棚、密集烤房、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在蔬菜季节得到了完美“继承”与共享,显著降低了蔬菜生产的额外投入成本,实现了“一套设施,两季共用”,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提升。
生态“增绿色”,田间管理“双收益”
“轮作之后,地里情况更好了,管理也更轻松,菜长得更健康。”桃源收购点烟叶生产技术员何友书介绍。烟菜轮作本身就是一项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作物种类的定期更换,有效优化了田间生态环境,使田间管理更加简便高效,既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烟叶和蔬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腰包“鼓起来”,多元增收“动力足”
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驱动力。据了解,老韩去年种植的烟叶收入稳定,而烟后种植的儿菜,因其品质好、错季上市,深受市场欢迎,销售额接近20万元。“烟叶是‘稳收’的保障,蔬菜是‘增效’的希望,两条腿走路,心里更踏实!”老韩的笑容里充满了信心。更让他欣慰的是,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在了解到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后的收入情况后,也主动表示毕业后愿意回乡,跟着父亲学习这门“绿色手艺”。“以前总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看到咱这‘烟+菜’模式既生态又赚钱,孩子愿意回来接班,我这心里更有底了!”老韩欣慰地说。“烟+菜”模式成功将烟农的收入结构从“单一靠烟”转变为“烟菜互补”,形成了“主业稳健、副业强劲”的经营新格局,不仅增强了烟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吸引了年轻一代投身现代农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韩的这片“绿翡翠”,是道真烟草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烟+烟后菜”模式,不仅在保育土壤、优化生态上展现了优势,更在盘活资源、促进增收上释放了巨大潜力,为道真山地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绿富双赢”新路径,也让像老韩这样世代种烟的农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和底气。
图片由贵州省烟草公司遵义市公司道真分公司 周建友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