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双创教育:湛江科技学院的实践探索与区域担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7:1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湛江科技学院立足粤西区域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湛江科技学院高质量发展白皮书》规划蓝图,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以“数字技术 +”为核心引擎,构建“四维联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新路径,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了独特力量。

一、顶层设计:战略引领,构建协同推进支撑体系

学校将“数字技术 + 双创”确立为教育改革核心战略,依据《高质量发展白皮书》规划,构建起“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制度创新—评价激励”四维驱动机制。这一机制犹如精密的引擎,为双创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如同为教育改革掌舵,统筹制定《数字化转型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专业建设、平台搭建、师资培养到成果转化等 12 个维度系统规划改革路径,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有力,为双创教育绘制出清晰的蓝图。

在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年度专项经费投入达 1500 万元,这笔资金如同甘霖,重点滋润数字课程群建设、实验平台升级和创业项目培育等关键领域。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配套资金支持,湛江市科技局专项投入 500 万元支持学校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多方合力为双创教育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

平台建设上,学校打造“省级—市级—校级”三级实践平台矩阵,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众创空间 2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5 个。这些平台形成“基础认知—专业实训—项目实践—产业对接”全链条培养载体,构建起“教学有资源、实践有场所、创业有支持”的优质创新生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二、课程改革:数字融合,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基础普及、专业渗透、实践提升”为原则,学校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战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向创新高峰的阶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Python 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数字产品设计与开发”等 22 门通识必修与选修课程,其中 4 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字技术基础。

创新开发的 11 个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如“智慧农业云平台仿真”“水产养殖智能监测系统”“滨海旅游数字孪生”等,实现了数字技术通识教育全覆盖,累计已有 1.5 万余人次参与课程学习。这些项目如同虚拟的实验室,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数字技术。

学校还创新构建“数据采集—学情分析—精准干预”智能化教学闭环,依托校园数字平台构建教学数据中台,实现“课程设计科学评估、教学过程动态监测、学习效果实时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基于学生能力画像构建个性化成长路径,动态匹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需求,精准推送“数字营销策略”“商业模型构建”“创业计划书智能生成”等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实践育人:虚实融合,搭建产教协同数字化平台

总投资 3800 万元建成的 5200 平方米“数字创新工场”,集成了 14 类数字实训系统和高性能云计算平台,构建“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流程”的沉浸式实践环境。这里宛如一个创新的“梦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字技术的魅力。

与湛江高新区、华为湛江基地、宝钢湛江钢铁等 32 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地方产业数字转型实验室”和“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这种合作如同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

“湛科云”虚拟实验室的上线,实现 GPU 算力资源全校共享,有效支撑学生开展大数据分析、复杂模型训练等高阶实践任务。自主研发的校园智能中枢系统,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多源数据,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让校园成为创新的智慧港湾。

通过“平台支撑—竞赛驱动—项目孵化”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近三年累计培育 35 项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数字产品。其中,学生团队研发的“红树林生态智能监测系统”融合物联网与遥感技术,相关成果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水产养殖智能投喂系统”成功应用于湛江恒兴集团,使饲料投放精准度提升 30%,成为校地合作的成功典范,彰显了实践育人的丰硕成果。

四、产教融合:深化协同,构建“教学做创”一体化机制

针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学校创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实战—创业实践”四阶递进培养路径,如同为学生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之路。建立“校内教师 + 企业工程师 + 创业导师”三导师库,累计引进 230 余名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和创业精英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指导,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

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数字技术创新班”,实施“入学即入企、上课即上岗”的培养模式,共同指导 36 个真实产业项目,促成校企联合技术转化 28 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 1.5 亿元。设立数字创业种子基金,开展“数字营销”“智能硬件创新”等定向培训,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三年来,学生获得“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 56 项,“挑战杯”系列竞赛省级以上奖项 128 项,其他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892 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五、成果转化:激活引擎,打造服务区域创新生态链

学校构建“创意激发—项目培育—产品开发—产业应用”四级转化体系,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建立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智能匹配平台。这一体系如同一个高效的转化器,将学生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近三年,学校专利转化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2023 年实现专利转化 46 项,转化金额达 680 万元,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智慧农业领域,联合湛江农垦集团建成“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数字孪生平台,学生研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已服务湛江地区 15 个乡镇、42 家农业企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数字动力。

在海洋经济领域,学生参与研发的“海洋牧场智能监控系统”在湛江特呈岛海洋牧场投入使用,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助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数字文创领域,“雷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收录了雷剧、石狗文化等 86 项非遗项目的数字资源,已成为湛江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智慧滨海旅游平台”服务湛江金沙湾、特呈岛等景区,有效提升了旅游体验和管理效率。学校“下肢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康复系统”等 5 项成果正在对接产业化资源,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服务”的创新闭环。

六、社会服务:拓展成效,构建支撑区域发展创新体系

学校深度融入湛江“三化三大”发展战略,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湛江优势产业,构建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与湛江市科技局共建“湛江市数字技术转移中心”,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136 项,如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导航仪”。

与湛江市人社局联合开展“数字技术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企业员工、退役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员 5200 余人次,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量数字技术人才。学校众创空间累计孵化创业企业 87 家,其中数字技术相关企业 58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2 家,带动就业 1300 余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湛江科技学院在数字赋能双创教育的道路上,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以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为延伸,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一实践不仅为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更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书写了精彩的篇章。(图片由湛江科技学院  张振举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