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金鼓江码头:蓝色海湾的绿色守护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1 15:0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1 15: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钦州港金鼓江入海口,咸涩的海风掠过滩涂,连片的红树林在潮水中舒展着墨绿的枝叶。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者们的身影在此穿梭,安全帽上的反光条与远处的渔火交相辉映。

凌晨三点的油污追踪:一个环保专员的“执念”

2023年9月的某个深夜,防波堤上的路灯将史振华的影子拉得老长。作为安监部长,他的手电筒光束突然定格在“河海钻7号”船舱角落:一块沾着油迹的棉纱被塞在管线缝隙里,隐约散发着柴油味。“差的0.3立方米找到了!”他掏出手机,屏幕蓝光映着他紧蹙的眉头。三小时前,他正是凭着对数据的“执念”,从船舶污染物接收记录的细微差异中嗅出异常。

“油污进了海,就像墨水泼进碗,想清都清不掉。”史振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此刻,他正蹲在甲板上,用吸油毡一点点擦拭残留油污,海风卷着柴油味扑面而来,他却像闻不到似的,专注地盯着棉纱上的油迹变化。凌晨五点,当最后一块油污被清理完毕,他才直起腰,揉了揉发酸的膝盖,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嘴角终于放松下来。如今,项目船舶的油污处置台账详细到“每滴油的去向”,而史振华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现场隐患照片,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次与污染的“正面交锋”。

红树林防线:一场与泥浆的无声较量

“何部,防雾屏被风撕开了!”2024年3月的一个雨夜,施工员的喊声打破了项目部的宁静。史振华抓起雨衣就往外冲,雨靴踩过积水,溅起细碎的水花。现场,防雾屏在狂风中剧烈晃动,泥浆正顺着缝隙向红树林方向蔓延,远处的树冠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呼救。

“拿沙袋!”史振华的声音混着雨声,却格外清晰。他带头跳进及膝的泥水里,抱起沙袋加固屏体。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流进衣领,他却浑然不觉,直到凌晨三点,当最后一道防雾屏重新绷紧,他才发现手套早已磨破,手掌心沁出了血珠。“红树林是大海的滤芯,咱们得给它搭道‘防护网’。”事后,他组织团队将防雾屏升级为双层结构,并在周边增设水质监测点,实时数据显示:施工期间红树林周边水体悬浮物浓度比国标低60%,这片“海上森林”始终保持着盎然生机。

中华鲎的新生:两亿尾种苗的蓝色希望

2024年8月的放流现场,阳光洒在钦州港海域,波光粼粼的海面泛着碎金。史振华小心翼翼地捧起育苗箱,箱内的中国鲎幼苗挥动着甲壳,像极了微型的“铠甲战士”。“这些小家伙要长到成年,得经历十几次蜕壳。”他轻声说道,眼神里透着呵护,仿佛在介绍自己的孩子。

深夜的灯光与账本:一个安全主管的“偏执”

项目安监部的窗户,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灯光。办公桌上摊着一本写满字的笔记本,那一页记录着:“2025年5月12日,生活区污水pH值6.8,合格;施工现场防尘网覆盖完好,无破损。”字迹工整得像打印体,每一笔都透着认真。

窗外月亮爬上桅杆,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孤独。但吴刚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责任:生活区的污水净化设备每天处理20吨废水,施工现场的防尘网覆盖面积达5万平方米,这些数字筑起了项目的环保防线。“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管家婆’,但环保无小事。”他笑着说,手指划过笔记本上的“已销项”印章,眼里闪着光。

在海风中播撒绿色种子

未来,项目计划在码头岸壁种植耐盐碱的马鞍藤、碱蓬,打造“垂直生态带”;BIM技术将延伸至运营阶段,实时监测能耗数据;智能无人船也将升级,增加水质监测功能,成为海洋生态的“移动哨兵”。“咱们干的不只是建码头,更是给大海织一张‘保护网’。”史振华望着放流的方向,那里,中国鲎幼苗正随着潮水游向更深的海域。

在这片蓝色海湾,天航人正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绿色建造”的时代答卷。他们相信,当最后一块基石沉入海底时,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繁忙的码头,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生态港湾。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