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烟田绿意盎然,夏日烤房飘出淡淡烟香,秋日稻浪滚出金色涟漪——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是株洲市茶陵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党建“红纽带”牵引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支部联建、党员联片、产业联兴”机制,串联起田间的忙碌、村民的笑容和乡村的希望。
支部联建暖农心:移栽季里解“用工慌”
党员志愿者助农移栽
“多亏了你们帮忙,要不然我这10亩烟苗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茶陵县界首镇贺铺村,烟农贺头生蹲在烟田埂上,望着眼前移栽好的烟苗,感激地说道。
3月正值烟苗移栽的“节骨眼”,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像贺头生这样的种烟大户,几乎都面临“请工难、误农时”的困境。茶陵烟草烟叶党支部积极与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牵线”,联合开展“助农移栽”主题党日活动,积极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帮助劳动力短缺的烟农大户抢抓农时移栽烟苗。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帮忙。茶陵烟草早早和地方党委、村级党组织构建起“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模式。每到烟叶种植关键节点,烟叶党支部就会主动和乡镇、村党支部“牵线”,把主题党日开在田埂上,让党员技术骨干带着工具、揣着技术上门。同时,打造集党建、科普、培训于一体的党建阵地,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建活动10余次,覆盖烟农1800余人次,形成了“支部引领、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
党员联片送技术:烘烤房边守“质量关”
刘昭伟指导烟农烘烤烟叶
6月的枣市镇管塘村烘烤工场,热浪裹着浓郁的烟香从烤房里涌出来,即便站在门口,汗水也顺着衣领往下淌。刘昭伟刚钻进烤房查看完烟叶状态,又凑到自控仪前核对工艺参数,额头上的汗珠子滴在仪表盘上,他随手用袖子一擦,转身就对身旁的烟农周利讲解起来:“你看这曲线,42℃的时间还可以延长一点,等烟叶变黄程度更高一点,再根据烟叶失水情况调整湿球温度。这样能让烟叶内含物质分解得更加充分,烤出来的烟叶才能疏松。”
为了让每一户烟农都能烤出“黄金叶”,茶陵烟草聚焦烟农需求,召集党员组建“烘烤110”志愿服务队伍,用“联片服务”织密了技术帮扶网。烟叶调制“国手”刘昭伟带领党员技术骨干,根据今年雨水偏多、烟叶叶片偏厚的情况,在中温中湿烘烤工艺基础上反复调试,摸索出了“专属烘烤方案”。
“有党员在,我们烤烟心里就有底!”周利一边点头,一边盯着自控仪上的数字记在本子上。不管是深夜查看烟叶变化,还是顶着烈日帮烟农调试设备,“烘烤110”志愿服务队员的身影总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产业联兴富乡村:烟粮轮作结“增收果”
陈军军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10月的茶陵县界首镇界市村,85后返乡青年陈军军正在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爸妈,现在在家门口种烟、种稻、种油菜,一亩地的收入有3000多,还能照顾家里!”陈军军擦了擦手上的泥土,指着眼前的田地算起了“增收账”。
茶陵烟草将烟叶产业当成“纽带”,采取“烟叶生产+技术下乡+志愿服务”模式,探索推进烟稻轮作,在腰潞镇、界首镇设立2个“烟叶+优质稻”协同发展产业综合体,引进适宜茶陵种植的品种组合,既充盈了烟农“钱袋子”,还能守好“米袋子”。
老烟农苏秋乃种了一辈子烟,如今也尝到了“烟粮协同”的甜头。“以前一亩地只种烟,闲大半年,土地都浪费了。现在搞烟稻轮作,土地产出率比以前高了40%!”
烟稻轮作还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让设备共享成了农民四季“生金”的硬核支撑。育苗大棚冬天育烟苗,夏天育秧苗,烘烤工场除了烤烟,还能帮农户烘干稻谷、蘑菇,农机上半年在烟田作业,下半年在稻田驰骋。
乡村振兴的图景正沿着乡村的田埂缓缓铺展,茶陵烟草党建“三联”的红纽带,还在牵着乡亲们的日子,往更红火的方向走。(熊欢 吴俐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