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宁:沃野千畴产业兴 烟稻轮作促振兴

福建建宁:沃野千畴产业兴 烟稻轮作促振兴

来源:鲁网 2025-10-17 12: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金秋时节的建宁,稻浪千重。9月28日,2025年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举行,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关于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是一次对“烟-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

在建宁县苏区精神教学报告厅内,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在发言中特别指出:“三明采取柔性引才方式,组建特聘专家团,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三明市政府签约共建水稻试验基地,标志着种业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烟稻轮作”作为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种业与烟叶产业的深度融合,更展现了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深度融合:“烟种轮作”的创新实践

在田间现场,谢华安院士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语重心长地说道:“要保住干净土,留给子孙耕。这个是我们农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句话道出了“烟稻轮作”模式的核心价值。通过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及养分平衡,减少农药及肥料投入,同时配套稻草溶田技术,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高产与高效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烟稻轮作”这一耕作制度,利用自然生态规律实现了土壤健康、作物高产和生态保护的多元目标,不仅是当季的丰收秘诀,更是为子孙后代守护沃土良田的长远之策。

图为建宁县烟后制种田块航拍。 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

据建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邹新根介绍,烟稻(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作物轮作的种植技术层面,更是烟田共管、设施共享、技术共构、主体共育、风险共担的全方位生产要素的系统结合。同一片土地上,翠碧一号优质特色烟叶与适应当地气候的水稻制种实现了完美接力,烟叶采收后,稻田随即披上新绿,茬口衔接精准有序。在技术层面,北斗系统精准起垄,无人机展开“飞防”作业,烤房“云烘烤”智能调控,现代农业技术贯穿始终。而在田间地头,通过升级高效机械,建设烟稻多用育苗大棚、光伏顶棚烤房等共享设施,烟叶生产和水稻制种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

图为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助农增收:融合发展见实效

对于建宁的烟农来说,“烟稻轮作”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现在亩均综合效益提升至9000元以上。”烟农黄强高兴地说,“种烟能拿到一笔收入,烟后制种又能多一季收成,不用愁土地闲置没产出。”

更让烟农们满意的是,轮作还带来了生态效益的提升。“通过轮作,土壤病害少了,地力肥了,烟叶和制种的品质都上去了。烟草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各种补贴和保险,让烟农们既省工省力,又增收增效。”

图为建宁县烟叶丰收景象。 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随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三明水稻试验基地的揭牌,以及特聘专家团的组建,建宁县“烟稻轮作”模式将获得更多科技支撑。谢华安院士表示,专家团将在创新育种技术路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贡献力量,助力三明种业再起航。

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到“烟稻(种)轮作”的复合经营,建宁县正在走出一条“特色品种+特色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这片沃野千畴上的创新实践,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种源安全,更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笑容挂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烟叶与稻种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正谱写着一曲农民富、产业兴、家乡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陈文灿

单位:三明市建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