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文物点236处、91900 余字简介、4400 余个精准坐标、8000 余张高清照片、100% 数据合格率……” 这一串数字,凝结着镇远县自 2024 年 9月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400 多个日夜的汗水,也勾勒出贵州东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史以来最彻底、最精细、最科技化的一次“文物体检”。从㵲阳河畔到羊场穿洞,从文庙飞檐到悬崖营盘,镇远用“六个维度”交出了“四普”阶段性高分答卷,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写下了生动注脚。
高屯岩遗址
“双组长”高位统筹,20 个部门同频共振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国家方针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镇远县首先用组织设计给出答案: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分管副县长“双组长”挂帅,20 个县级部门、12 个乡镇全部纳入领导小组成员,一周一调度,把“四普”直接抬进全县年度重点项目“第一梯队”。
《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镇远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方案》接连印发,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务、农业农村、统计等职能板块任务清单化、时间节点化,形成“政府主责—乡镇联动—村组参与”的三级责任链,真正让“文保”不再是文旅局一家之事,而成为全县“一盘棋”。
“11+12”专业梯队,锻造普查“铁军”
文物普查,关键在人。镇远县成立镇远县专职普查队伍,由长期在文物工作岗位并从事文物工作的11名同志组成,再在12 个乡镇各设 1 名文化骨干,形成“11+12”人岗相适的“专业+属地”梯队。
队伍组建后,省、州、县三级培训立即跟进:省级试点现场教学、“线上+线下”双培训机制,人均接受培训5次以上,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无人机驾驶、RTK 测绘、坐标矫正、图形处理、安全急救……一张“技能矩阵表”让每位队员都变成“多面手”。烈日下翻山、洪灾后抢险、秋收季跋山,无人叫苦;悬崖上开路、密林中割草、峭壁下测绘,无人退缩。正如队长吴寿军所言:“我们多跑一分,历史的空白就少一分。”
楠木洞遗址
65 万真金白银,为文物“体检”买单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草。”镇远县财政第一时间配套 65 万元专项经费,把“人、财、物、技”打包解决。
85966 元换来 3 台电脑、1 部全画幅相机、1 套无人机、1 套 RTK、2 台测距仪;32868 元让野外补贴按时进账,队员“不挨饿受冻”;4543 元购置镰刀、割草机、登山包、高筒靴、雨衣,打通“最后一公里”;6440 元购买人身意外险、急救包,给悬崖作业系上“安全绳”;278 元购买图形处理软件,实现坐标“秒级”矫正。截至目前,130095.59 元支出全部精准抵达一线,为普查“保驾护航”。
屯上遗址杨家门
“步量+航拍”双保险,确保“应普尽普”
镇远地处武陵山余脉,沟谷纵横、洞穴密布,传统村落与民族村寨星罗棋布。为了让“不可移动”的文物“一个都不少”,普查队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把 12 个乡镇、110 个行政村、19 个社区全部纳入网格。
“群众报线索+专家找遗存+热线云收集+实地走访”四线并进,累计征集新线索 46条,其中群众主动提供8 条、专家踏勘发现 13 条、线上平台收集 3 条、入户走访获得 22 条。
野外作业采取“步行踏查+无人机航拍”双保险:夏天重点复查城内“三普”点位,秋冬集中攻克山高林密区,先后组织野外普查 75 天,出动 319 人次,拍摄照片 8000 余张,采集精准坐标 4400 余个。2024 年底,198 处“三普”点复查收官;2025 年 6 月,46 处新线索现场核实完成,全县域实现“一张网”覆盖。
屯上遗址
“三级质控”叠加科技,守住数据“生命线”
数据质量是普查“生命线”。镇远建立“现场采集—简介编制—坐标矫正—系统校验—分级审核”五道关口,形成“队员自查—审核员初审—审定员审定”三级质控链。
现场端,队员对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规范》逐项记录,新发现石碑23 通,更正年代 3 处、墓主名 1 处,确认消失文物 1 处;严格实行撰写、审核和审定制度三层把关,确保简介能全面反映文物现状,共完善和撰写简介91900余字;坐标批量导入第三方软件与航拍图叠加,共调整坐标600余个;每个环节安排不同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全面审核,提升内业资料质量和准确度。目前已录入系统的236条,文物普查数据合格率达100%。
双孔石拱桥石闱
“全媒体”矩阵发声,让全民共享普查成果
“文物普查不仅是专业行动,更是全民公开课。”镇远县安排专人专职对接县融媒体中心,构建“图文+短视频”全媒体矩阵:野外跟拍 200 分钟、工作照片 600 余张、简报 10 期、新闻 6 条,政府官网、镇远发布、镇远文物等官方平台和公众号对外发布,让文物普查走进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全民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羊场穿洞85 岁老人陈朝光主动当“活地图”、文曲山下小学生围观 RTK 测绘、洪灾后村民自发清理文保单位……一个个鲜活故事通过镜头出圈,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口号变成共识,也为后续志愿者招募、社会资金引入埋下伏笔。
截至目前,镇远县已完成“三普”复查 198 处、纳入四普文物点38处,涵盖传统村落、古桥古道、石窟寺、工业遗产、革命旧址(含抗战设施)、少数民族文化遗存等8大类文物,时间跨度从战国至民国至19世纪五十年代,空间分布从河谷到山巅,初步构建起“门类齐全、时空连贯、价值突出”的文物谱系。
尚寨李氏民宅
下一步,镇远县将继续锚定“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档案”的目标,做好普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成果转化,完善和公布文物名录、编撰文物图集,更新文物志和建设文物信息数据库等工作,为后续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坚实支撑,切实守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从㵲阳河畔到羊场穿洞,镇远文物人用脚丈量大地,用镜头定格历史,用数据守护根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仍在继续,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也将在他们笔下、图中、云端,被记录、被守护、被传承,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监 制 | 江春健
编 审 | 田 野
本期编辑 | 王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