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冷水江粮贸市场,永丽商行门前早已蒸汽袅袅。老板娘潘永丽掀开蒸笼,一股浓郁的面香扑面而来,几十个白白胖胖的包子整齐列队,等待着早早排队的顾客。“皮薄馅足,一口下去满嘴鲜香”,这已成为周边居民早餐的首选,更是永丽商行一张闪亮的“美食名片”。
(永丽早餐摊)
“包”揽山货:小包子带动大产出
五年前,潘永丽在经营店铺之余,开始研究制作包子。从面粉的挑选到馅料的调配,她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皮薄、馅大、汁多的真真牌特色包子。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让每个顾客吃了都满意,”这是她的经营理念。
令人惊喜的是,包子的火爆带动了全线生意。为保障包子品质,她直接向周边农户采购新鲜蔬菜、猪肉等原料,立下“只收手工制作,绝不加防腐剂”的规矩,不仅保证了食材溯源,更打通了“小店+农户”的直采通道。
在走访采购的过程中,她发现周边农家自制的腊肉、糍粑、山茶油等山货常年被“困”在竹篓里,“这么好的东西,要是给乡亲们增加些收入多好。”她立刻在店内设置“山货专柜”,将包子生意与助农销售巧妙结合,形成了“以包带货”的良性循环。
(山货专柜)
“我的包子‘包’你满意,咱们的山货‘包’你放心!”潘永丽笑着说。如今,她的包子日均销售数百个,带动店内山货销售额增长三成,对接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
“卷烟是生计,山货是情怀。”潘永丽说。她搭建的不仅是一条产销链,更是一座桥——让城市消费者触摸真实的乡村,让留守老人挺直腰板赚钱。
“包”装升级:老店铺焕发新生机
谁能想到,五年前的永丽商行还是街角那家老杂货店:褪色的招牌、凌乱的货架,顾客进门总要扯着嗓子问价。“再不变,真要成‘古董店’了。”潘永丽意识到必须“破局”。
她抓住冷水江烟草零售终端转型升级契机,将店面升级为现代终端店,在客户经理的帮助下安装智能云POS系统,扫码即显价格、库存;同时设置“品吸体验区”,建立消费积分兑换体系,积分可折换包子或山货抵价券。
(操作云POS机)
改造后,客流量明显增加。“过去月底对账要熬夜,现在数据实时更新,一查就知道库存。”潘永丽指着智能系统笑道,“现代化不是丢掉烟火气,而是让老行当活出新味道。”
“包”暖万家:小举动显现大仁心
在卖包子之余,潘永丽发现清晨来来往往到店买早餐的大多是些老人。“现在店里生意好,多亏这些邻里乡亲照顾,能多帮就要多帮。”她协调联系附近医院义诊团队在店内设立“健康志愿服务站”,为居民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等服务。
在货架角落的“健康知识角”摆放着急救知识手册、慢性病防治指南等,夏天还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防暑降温茶。从热气腾腾的包子到温暖人心的健康服务,这家小店已成为社区居民离不开的“暖心驿站”。
“店再小,也能成为照亮一方的灯。”潘永丽用行动证明,商业经营与社会服务可以完美融合。
(包子制作)
从清晨的第一笼包子到深夜的最后一盏灯,潘永丽常说:“真正的经营之道,不在规模,而在把多少人的需求,轻轻放进自己的掌心里。”永丽商行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包”的深意——包进去的是新鲜食材,端出来的是幸福生活;包进去的是邻里温情,传递的是时代温度。
在这里,“包”是包罗万象的服务,是保证品质的承诺,更是包容万家灯火的情怀。如顾客们说的:“这里的包子,包你幸福,包你满意!”
(作者:谭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