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贵州教育报》5版
在贵州民族大学,2025级的新生们正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充满活力的方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一代“主理人”。他们不再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融合的推动者和创新的实践者。从田野到舞台,从上山采药到国际交流,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民大因他们而更显“多彩”,未来也因他们而更值得期待。
Hey,新生代!
2025级的“民大er”已加载100%!
他们带着行李,更带着满格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正式登陆贵州民族大学。开学已经一个月,我们找到了几位超有态度的“校园主理人”,作为大一新生,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打卡”校园,更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这里的“多彩”。来,一起听听他们的“开局”故事!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新生吴若语(右)讲述自己参观学校历史博物馆的感受。
【文化探索主理人:吴若语&周娜】
吴若语的“民族学盲盒”开箱日记
初印象暴击:开学第一天,我在去教学楼的路上,发现了学校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好多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银项圈、蜡染、刺绣……还有详细的民族文化介绍。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我的大学,分明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盲盒”基地,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能打动你!
舌尖上的研学:“食堂其实是我的第二课堂。布依族糯米饭、苗族酸汤鱼……在学校能吃到家乡味,还能尝试其他民族的美食,好奇妙! 干饭,也是快乐的民族文化研学哦!”
专业选择,是DNA动了:“我是布依族妹子,选民族学专业,算是‘DNA’动了——我想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我想知道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能传承这么久。”
“到民大后,我和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聊各自民族的习俗——苗族的苗年、侗族的拦门酒……超酷! 我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文化聚在一起,才构成了贵州最动人的民族文化多彩画卷。”
我的“主理人”计划:“我不想只当个文化‘保管员’。我有我的‘文化探索计划’:和老师一起,下乡‘寻宝’,做田野调查。看看侗族大歌、苗族刺绣这些‘老传统’,怎么变成乡村振兴的‘新IP’。我的目标是:让古老文化能在新时代活起来,能成为朋友圈爆款!”
音乐舞蹈学院新生周娜回忆第一次学习苗族舞蹈的感受。
周娜的“舞蹈编辑实验室”
校园打卡实录:开学一个月,最难忘的打卡有三次。
首先是学校里的侗族风雨桥,有时候觉得,这座桥就是我的“灵感充电站”。
然后是学校的“民族特色学科”——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传承、历史研究……这些课都特别注重实践,让我觉得,民族文化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触摸到的生活。
还有就是打卡“多元丰富的民族氛围。”以前在电视上看民族歌舞,现在能近距离感受,才发现每一个动作、每一段旋律里都藏着民族的历史和情感,
课堂“哇塞”时刻:“第一次学苗族舞蹈时,色彩斑斓的服饰、节奏鲜明的鼓点,让我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世界。那种感觉特别新奇,也让我更渴望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我想把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表演里,让舞蹈成为展示‘多彩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的“主理人”计划:“我要当个传递民族文化的‘舞者’——舞者的一个姿态、一个旋转,都能传递出民族的故事。我想把舞蹈表演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做一些新的尝试——苗族银饰在跳舞时会发出响声,能不能把这种‘声音’融入舞蹈的节奏里?侗族的百褶裙转动时特别好看,能不能设计一些能突出裙子美感的动作? 或许,我可以是一个舞蹈编辑,我的作品,就是‘动态的多彩贵州’!”
民族医药学院新生石尚阔(左)、张婉华讲述他们与民族医药的故事。
【资源开发主理人:张婉华&石尚阔】
张婉华:从广东来的“药材星探”
入乡随俗第一课:“我的水族室友是我的‘民族文化搭子’! 她们教我水族话,讲‘端节’多热闹,这些细节瞬间让我对贵州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在文学社里,有汉族、布依族、水族的同学,大家一起聊贵州的民间故事、民族习俗,超有趣,超温暖。”
选择民大,选择“顶配”实验室:“我学的是中药资源与开发!贵州的大山,就是天然药材库,就是‘顶配’实验室。听学长们说,大二就能‘上山采药’,这可是别的地方很难有的‘待遇’! 这专业课,值!”
我的“主理人”计划:“做两地医药文化的‘超级联系人’! 广东人注重药材养生,喜欢煲汤,如果碰上贵州的民族草药秘方,能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我想用我学的知识,把两地的医药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让受人追捧的养生新品。”
石尚阔:做本土药材“挖宝人”
学长“种草”记:“高中时,学长就向我‘安利’民大,说民大的中药专业的优势,让我特别向往。现在进入民大,希望能学好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医药产业做贡献。”
网络“寻宝”记:“通过搜索引擎和专业论坛,我发现民族医药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草药疗法,这些都让我更期待未来的专业学习,希望能早日把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
我的“主理人”计划:“我是贵州本地人,我的家乡有一些少数民族常用药材,但它们没有被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藏在深山不为外人知的草药,是我的‘挖宝’对象,我想通过专业学习,研究这些药材的功效,把它们开发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产品。”
国际教育学院新生范氏垂蓉(左)讲述她选择从越南来到中国学习中文的故事。
【国际交流主理人:范氏垂蓉】
越南学子的“中文通关”
初来乍到第一感:“第一次来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一切都让我充满探索欲。在民大,少数民族着各式各样服饰的图案、色彩都好精致,每一件都像艺术品,我真的特别想尝试穿一次,感受这份独特的美感。”
被“中文”一秒圈粉:“我在越南学会计,和中文零交集。有一次听到中国朋友说中文,那个语调,直接‘洗脑’!它的声调、韵律像有魔力一样。回家我就疯狂搜中国音乐、电影,果断‘入坑’,必须来中国!深入学习中文,了解这里的文化。”
文化“同步率”超高:“中越文化其实有好多‘共鸣点’!我发现中越都过春节、中秋,连月饼都长得好像!这种默契,让我在异国他乡秒速‘适应’,特别亲切。”
我的“主理人”计划:“毕业后,我要回越南当一名中文老师,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了解到的中国文化精髓,生动地讲给我的学生们听。如果有机会,我还想鼓励他们来中国深造,就像我一样,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收获成长。让更多越南人通过中文认识中国,也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越南。”
文/杨辰喻文 戎一鸣 王丰雪
指导老师 杨蕾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