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融合:义乌鸡鸣山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践观察

党建引领促融合:义乌鸡鸣山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践观察

来源:鲁网 2025-10-14 16: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心脏”,浙江义乌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外文化互鉴的微观窗口。面对数以万计的外国从业者,义乌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城市精神为底色,将经济优势转化为人文凝聚力。其中,被誉为“联合国社区”的鸡鸣山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义乌温度的生动样板。

鸡鸣山社区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聚集了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群众与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2025年9月4日,我校实践小组专访了驻鸡鸣山社区的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同悦社工”)工作人员,深入探寻了这片经济活力热土背后的融合密码。

一、党建引领:筑牢融合发展根基

鸡鸣山社区的和谐发展,源于社区党委对“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推动。社区构建了“1+X+Y”的区域化“大党委”模式,即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动驻区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X)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Y),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的治理格局。

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坚强保障。社区党委亲自抓融合服务工作,将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全省首个境外人员服务中心便是在此框架下建立的。该中心高效协同8个政府部门,为外籍居民精准推送减税降费、市场动态、子女就学等关键信息,打通了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种党建引领下的跨部门协作,确保了社区治理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并能高效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专业社工:专业力量激活社区融合

同悦社工作为专业服务力量,深入挖掘居民需求,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有特色、接地气的跨文化交流项目,用实际行动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中外居民相知相融。

传承创新,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同悦社工善于将义乌本地文化资源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他们不仅邀请自编“鸡毛换糖”剧本的老年协会登台表演,还组织“爷爷奶奶故事会”,让老兵、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成功激活了社区内部的文化传承力量。针对外籍居民,社工则侧重讲解义乌的商贸发展史,并组织城市探索活动,带领他们走进传统村落,体验制作蜜枣等民俗,满足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需求。

语言为钥,打开融入之门

“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融入社区,语言都是外籍居民的刚需。”同悦社工的池社工一语道破了语言的重要性。同悦社工开设的“家门口的孔子学院”汉语班,已成为外籍居民融入义乌的“必修课”。汉语班设置了初、中级两个班型,满足不同水平学员的需求,初级班学员多达100余人。此外,针对外籍儿童语言学习的难题,社工精心策划了以“人文手作”和“汉语教学”为主题的夏令营,为孩子们提供语言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公立学校的学习生活。

商贸为脉,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商贸是义乌的根基。同悦社工精准把握外籍居民的商贸需求,定期组织学员走进国际商贸城,开展定向采购、供应商对接等活动。大型商贸对接会每季度举办一期,将文化交流与商业机会紧密结合,为外籍创业者在此“安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志愿服务:中外居民共建温情社区

在专业社工的平台上,许多外籍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形成了“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良性互动机制。

爱心奉献,真诚服务

由中外志愿者组成的“洋打更”服务队,会走进外籍商铺,用更顺畅的语言进行政策宣传和安全提醒。这些志愿者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

精细服务,教学相长

一些汉语班的老学员利用自身语言优势反哺社区,开设了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班,为社区搭建起双向语言学习的平台。这种由学员转变为志愿者的过程,体现了专业社工服务的延伸效应,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情感认同,深化融入

骨干学员奥山(音译)在书法课上请老师教他写下“中国大地一来就爱”,道出了对中国的深厚感情。这种由服务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了外籍居民更深层次的融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社区生态。

四、未来展望:构建一站式交流服务平台

展望未来,同悦社工正积极创新传播方式。他们正在打造“City Walk”文化出海项目,邀请外籍人士用母语介绍义乌,并通过短视频在海内外社交平台传播,助力义乌文化走向世界。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池社工坦言,组织面临着信息传播和沟通的难题,特别是与作息时间不同的外籍居民沟通存在“时差”。此外,当前服务平台功能分散,如“义境APP”和文旅小程序等多个应用并存,增加了外籍居民的使用难度。“外国人不知道有这么多APP,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指引和解答的整合平台。”池社工表示,建立一个集居住登记、签证办理、医疗、就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五、融合发展:增强社区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显著增强了鸡鸣山社区的治理效能。

增强群众满足感。通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同服务,中外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汉语学习、文化体验、商贸对接等服务的开展,让外籍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增强了归属感。

增强邻里和睦感。在专业社工的组织下,中外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打破了文化隔阂,增进了相互理解。由中外志愿者组成的“洋打更”服务队,不仅促进了政策传达,更搭建了居民交流的桥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增强社区幸福感。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让鸡鸣山社区真正成为中外居民共同的家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服务保障的细致周到,共同构筑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从党建引领的顶层设计,到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的服务实践,义乌鸡鸣山社区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化社区治理之路。在这里,多元文化如同条条溪流,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渠道中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书写着新时代中外共融的美好篇章。这一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带动作用和志愿者的协助作用,才能真正激活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作者:中国计量大学乌光义义调研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